当前位置:首页 > 频道页 > 六安 >
六安:凭高质量发展之力,促六安之发展崛起
2019-04-30 来源:消费日报网

\

本报记者 陶陶 曹秀蕊
  好风凭借力,扬帆正当时。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六安市在新一轮发展机遇和新的区域竞争中思考思变、创业创新,以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的勇气和气魄,奋发有为、创先争优、勇当尖兵,创新驱动,挺起发展脊梁,落实好新发展理念,加速推动六安的全面发展,迸发出高质量发展的新速度。
  一:稳中有进、进中向好
  自2018年以来,六安市工业经济发展呈现四个“势”:一是工业增速呈现“稳”的态势;二是产业发展展现“新”的趋势;三是质量效益出现“好”的走势;四是转型升级体现“绿”的大势。
  创新驱动加快发展:六安市以工业转型发展三年行动计划为切入点,引导主导产业加快发展。出台《六安市工业转型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实施“3610”产业引导、企业梯队培育、千亿工业项目投资3大行动计划。在产业引导上,明确了重点抓好新能源汽车、航空、钢铁“3”个具比较优势行业率先突破,全面推进装备制造(人工智能)、绿色食品、新能源(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电子信息、采矿冶金(新材料)“6”大主导产业加快发展,以及重点培育六安齿轮电机、霍邱钢铁、衡山高端装备制造、杭埠电子信息、生物健康、叶集家具制造、绿色食品、轻纺服装、新能源汽车、金寨清洁能源“10”个区域经济产业集群。在企业培育上,实施“百亿企业培育、十亿企业成长、纳税过亿企业扶持”行动计划和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各项措施。在服务企业上,注重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网络建设,引导社会各类服务机构对企业进行把脉问诊。在项目投资上,加强了抓好落地项目“六个一”调度推进机制。以制造强市为关键点,培育工业发展新动能;以运行及项目调度为着力点,确保工业经济平稳运行。
  优化发展平台推进转型升级:六安市以优化平台为支撑点,推进返乡创业及园区建设工作。我市及时印发了《六安市人民政府关于六安市返乡创业工程的实施意见》,有力促进各类资源、平台、要素向创新创业集聚,支持各类返乡创业群体直接拎包入驻投身创新创业。
  以政策扶持为落脚点,深入推进降本减负。落实稳岗培训等补贴政策,降低税费负担,深入推进4321新型政银担分担机制和“税融通”业务,推动年审制、循环贷等政策落实,减少企业拆借高息资金。同时落实天然气、电等价格调整政策。还为企业争取国家、省、市各类项目资金,无论是项目数还是资金额均创近年来新高。重点支持企业做大做强、技术改造、科研创新,让真发展、快发展的企业享受政策资金实惠。
  构建工业发展新格局:紧盯目标任务,压实工业发展主体责任。对照全年目标,根据完成进度,将任务进一步分解到县区、压实责任,按照以月保季、以季保年,强化调度,确保完成年初确定的目标任务。进一步建立健全调度机制,月调度、月督查、月通报,及时掌握经济运行和工业投资动态。采取领导联系、部门分包、专人联络等多渠道,部门联席会、现场办公会、形势调度会等多种形式,促进经济平稳运行,项目快速推动。
  推进项目建设,提高工业项目整体层次:贯彻制造强市,助推优势动能迅速崛起。聚焦高端制造、智能制造、绿色制造、精品制造、服务型制造等“五大制造”;推进技术改造升级工程、两化融合示范工程、园区转型升级工程、质量品牌提升工程、创新驱动倍增工程、返乡创业促进工程、绿色发展转型工程、企业家培养工程等“八大工程”;推行互联网+制造、基地+基金、存量+增量、设计+服务、集约+循环等“五+”模式。发挥制造强市领导小组办公室牵头抓总作用,把目标任务落实到企业、落实到项目,加快市级工业发展专项资金组织申报工作,最大限度发挥财政资金撬动作用,给企业干货,助推工业发展优势新动能快速崛起。
  围绕暖企惠企,开展困难企业精准帮扶:常态化开展“四送一服”活动,深入开展暖企行动,动员和组织机关干部进企业、进园区、进工地,为企业出实招、办实事、解难题。加快中小企业服务平台建设,为企业开展精准诊断和管理咨询,提供智力支撑。深化“放管服”改革,全力打好降低企业税费、社保、财务、物流、生产要素等成本“组合拳”,全面减轻企业负担。
\

 
  二:加快供给侧改革,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创新,是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治本之策,是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基本遵循。
  主导产业是工业转型升级的“牛鼻子”,抓住了这个“牛鼻子”,就找到了前行力。市通过推动装备制造、绿色食品、新能源、生物医药、电子信息、采矿冶金(新材料)等六大主导产业做大做强,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另外,装备制造示范带动效应明显,新能源、电子信息发展势头迅猛,绿色食品、生物医药、采矿冶金保持稳定运行态势,主导产业支撑作用进一步增强。
  全球正处在技术突破和产业模式变革的时代。转变产业发展模式、构建新型产业生态,是六安创新发展的必由之路。
  抓创新驱动,培育壮大新动能。六安市培育壮大高成长和高新技术企业,加快培育形成一批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独角兽”“隐形冠军”“单项冠军”“专精特新”和“配套专家”企业。科学建立政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大力建设产业创新平台,采取财政奖励或补贴政策,促进一批核心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解决一批共性关键技术需求。积极培育新模式新产业,推动两化深度融合,加快发展智能制造,支持企业依托互联网、物联网、人工智能实施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改造,引导和推动企业机器换人,全年实施“机器换人”1000台以上,改造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10个以上。
  三:加速挺起工业发展“脊梁”
  如何进一步实现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把工业作为带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引擎,六安有着自己的破题方式:坚定不移打好高质量发展主动仗,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加快新旧动能转换,重点发展高端制造、智能制造、绿色制造、基础制造、服务型制造,形成布局优、质态好、集聚度高、竞争力强的产业发展格局,奋力开创六安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六安市始终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进一步强化工业化核心战略,以推动制造强市为重点,以绿色发展为取向,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创新为第一动力,以高质量发展为根本要求,突出抓好项目建设、稳定增长、创新驱动、质量提升、集聚集群,以时不我待的精神迎头赶上,切实加快推进工业经济转型升级。认真落实“中国制造2025安徽篇”,加快出台《〈中国制造2025安徽篇〉六安市实施方案》,明确建成制造强市的“时间表”“路线图”和“任务书”。坚持实施“高端制造+龙头企业+重大项目”带动战略,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支持企业进行智能化改造,促进工业产品研发设计、流程控制、企业管理、市场营销等环节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管理现代化,提高企业竞争力。
  四:积极扶持返乡创业
着力打造创业发展平台,激发产业发展活力。我市将制定并出台我市返乡创业工程实施意见,整合推动各类资源、平台、要素向创新创业集聚。依托六安大学科技园、市科技创业中心、各开发园区标准化厂房和孵化基地,以打造企业家的摇篮、独立选址企业的苗圃、与外地竞争人才的竞技场为导向,发挥大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的领军作用,支持科技人员、高校毕业生、留学归国人员、返乡人员等群体直接拎包入驻投身创新创业,着力打造一批返乡创业示范基地,使之成为我市专业化众创空间、科技孵化器、制造业创新中心、返乡人员创业园的重要平台。

(综合整理报道)

责任编辑:罗赟

网友评论
相关推荐
百姓民生
人物专访
Copyright © 2018-2019 消费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号:皖ICP备18013124号-1  皖公安备:34011102000960号
邮编:230011 电话:0551~61865116,63685118 地址:中国·合肥市庐阳区 技术支持:合肥思讯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