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消费网
合肥 芜湖 蚌埠 阜阳 安庆 淮南 马鞍山 铜陵 宣城 池州 黄山 六安 宿州 淮北 滁州 亳州 巢湖 天长 明光
当前位置:首页 > 淮北 >
招才引智集聚发展新动能 ——我市做实“引才育才留才”文章构筑人才高地
2018-09-25 来源:淮北新闻网
    为了更好地吸引和留住各类优秀人才来淮创新创业,今年4月,我市面向全国重点高校,定向招聘了40名煤化工、铝基新材料等紧缺专业人才,这些专业人才不仅能实现高质量就业,而且可以享受房租、购房补贴等各种优惠政策。

这是我市不拘一格聚才引智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在创新驱动的大环境下,我市持续优化创新人才政策,大力推进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全力做好引才、育才、留才“三篇文章”,有效激发人才创新创业活力,为打造苏鲁豫皖四省交汇区域开放创新新高地和全国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样板区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

聚焦发展需求用心“引才”

一直以来,人才总量不足,专业技术人才缺乏,成为制约我市发展的“短板”。如何结合实际开展人才工作,吸引人才走进来,成为一个重要而紧迫的课题。

为破解引才难题,我市设立了总规模50亿元的 “三重一创”产业发展基金、10亿元的产业投资引导基金和2亿元的天使投资基金,在平台建设、研发补助等方面给予“真金白银”的扶持。出台《高层次人才引进办法》,对引进的国内外高端人才给予安家、工作经费、融资担保等扶持,去年首批成功遴选10个行业领域高层次人才42名,今年面向全国重点高校定向招聘煤化工、铝基新材料等紧缺专业人才40名。

紧扣产业需求引才。聚焦铝基新材料产业、新型煤化工产业,引进中科院院士周尧和、“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王浩伟、天津大学许建春等高端人才来淮创新创业。突出企业主体引才。共建产学研合作实体10个,柔性引进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团队8个。通过招商引进人才180名,辐射培育人才1500余名。

聚合职教资源精心“育才”

科学育才,是汇聚人才“梯队”的关键。

为拓展育才渠道,我市在全国地级市中率先设立市政府直属正县级市职教办,将全市中职学校由25所整合为8所,推动职业教育从“条块分割”走向“优势聚合”。在全省率先实施职业教育资助工程,先后拿出4500万元资助技能人才4.5万名。

在培养载体建设方面,投资近20亿元建设集职业教育、实习实训、技术研发等功能为一体的职教园区,年培训高级技工、技师4000余人次。依托国有企业建成国家级、市级、企业技师工作室89个,其中“杨杰讲堂”累计开展技能培训27期次,培训技能人才2156人次,取得创新成果59项。

在创新培养模式方面,连续4年实施相城“金蓝领”万人计划,累计培养高技能人才8100余名。开展“千名技师带徒弟”活动,1059位师傅与1734名徒弟结成师徒对子,226名徒弟获得高级工以上资格证书。推行“引企入校”合作模式,杭州颐高电子、青岛海尔等4家专业技能训练院挂牌运行,已培训学员1200人。

创优人才环境真心“留才”

要让引进来的人才留得下来,关键要营造拴心留人的环境。

针对创业就业人才的环境需求,我市积极推进科技孵化器和众创空间建设,举办“江淮双创汇·走进淮北”活动和中国创翼互联网大赛,建成源创客、方正智谷等众创空间和孵化器11个,总孵化面积达8万平方米,吸引创客750余人,在孵企业达229家、创业团队65个,签约创业导师20余位。

为进一步完善政策、优化服务,市本级人才发展专项投入从2011年的1280万元增长到2017年的3200万元,年均增长17.6%。持续开展“淮北市优秀高技能人才”“相城工匠”等评选活动,对获奖高技能人才分别给予1—4万元奖励,目前已表彰优秀高技能人才37人,发放奖励资金58万元。

此外,给予政治上关心、生活上照顾,持续开展领导干部联系优秀人才活动,市级领导、县(区)党政主要负责同志、市直单位主要负责同志等共联系优秀人才111名。发放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服务联系卡,竭力提供住房、社保、子女教育等服务,为人才在淮发展营造了良好环境。

■记者 陈洪 通讯员 马明

责任编辑:刘爽

网友评论
相关推荐
百姓民生
人物专访
Copyright © 2018-2019 消费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号:皖ICP备18013124号-1  皖公安备:34011102000960号
邮编:230011 电话:0551~61865116,63685118 地址:中国·合肥市庐阳区 技术支持:合肥思讯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