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消费网
合肥 芜湖 蚌埠 阜阳 安庆 淮南 马鞍山 铜陵 宣城 池州 黄山 六安 宿州 淮北 滁州 亳州 巢湖 天长 明光
当前位置:首页 > 宿州 >
宿州:齐头并进促发展,多管齐下显成效
2019-04-26 来源:消费日报网

 
本报记者 陶陶 曹秀蕊
主导产业生机勃勃,新兴产业星火燎原,首位产业茁壮成长。这是近几年安徽省宿州市工业加速发展的真实写照。
 近年来,宿州把工业发展放在经济建设更加突出的地位,坚定不移地走工业强市之路,通过加快园区建设,强化招商引资,聚焦项目带动,工业经济保持了持续健康发展态势。主导产业、新兴产业、首位产业的齐头并进,为当地工业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一:总量提升、结构优化、工业基础不断夯实
  近5年,宿州规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0.7%;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突破百亿元,年均增长31%。2017年,全市工业企业达6291家,其中,规模以上工业1389家,产值过亿元企业635家;全市工业对GDP的贡献率达34.2%,工业经济“引擎”作用不断显现。
  工业规模不断壮大,综合实力显著提升的同时,宿州工业经济的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发展质量不断提高。
  在调结构、转方式和促升级的方向指引下,宿州一方面实施传统产业改造1525提升工程,大力推动“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战略,另一方面大力发展新兴产业,推动云计算、大数据、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崛起。
  2017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中,高新技术产业工业增加值增长30.4%,比上年提高4.5个百分点,高于全省15.6个百分点,居全省第1位;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增长28.8%,高于全省7.4个百分点,居全省第4位。
  值得一提的是,近些年,民营工业的蓬勃发展,为宿州工业经济提供了有力支撑。
  民营经济已成为宿州活跃度最高、增长性最强的经济形态,成为促进经济增长和加速宿州崛起的重要支撑。
  二:首位产业带动增强,产业聚集正在形成
  2013年以来,宿州市委市政府为推动工业强市兴县,决定开展“3111”工程建设,即从2014年起,通过三年时间,各县区、各园区打造1个在全省知名乃至全国有一定影响的首位产业,实现产值超100亿元,实现工业税收超10亿元(其中首位产业税收超5亿元)。
  各县区、各园区确定了各自的首位产业,即:砀山县食品产业,萧县建材产业,灵璧县食品、机械电子产业,泗县机械电子、纺织服装产业,埇桥区纺织服装、板材家具产业,市经开区生化医药产业,宿马园区食品、机械制造产业,市高新区云计算和智能制造产业,鞋城制鞋产业。
  2014-2017年,各县区、各园区首位产业产值始终保持高速增长,年均增长20%以上,2017年全市首位产业产值为1065.6亿元,是2014年3.64倍;工业税收年均增长15%以上,2017年,全市实现工业税收34.2亿元,是2014年的2.25倍;首位产业税收年均增长20%以上,2017年,全市实现首位产业税收18.6亿元,是2014年的2.27倍。
  首位产业产值、税收增长不仅“绝对”较快,而且是“相对”较快。
  三:信息产业高速发展,互联网+成效显著
  近年来,信息化已成为宿州经济发展的重要抓手之一,应用到工业、医疗、交通、社会化治理等方面,优势日益明显。信息产业已经呈现出基础优、总量扩、质量提、效益增、综合实力强的良好发展态势和产业前景。
  据了解,宿州坚持推进“两化融合”工作,实现了云资源与实体产业融合发展。
  当地积极推动企业参加两化融合评估诊断和对标引导工作,推动两化融合贯标试点申报,举办或组织工业企业参加两化融合相关业务培训,推动信息技术在企业研发、生产、经营、管理等环节的渗透不断加深,支持企业运用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实现转型升级。目前,宿州全市共有两化融合贯标试点和示范企业共37家。
  与此同时,当地积极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发展,以大数据中心、应用支撑平台、智慧专项三大类建设为重点,努力把宿州建设成为华东地区乃至全国极具特色的云计算大数据战略引领中心、智慧政务示范中心,推动城市创新发展。
  三:多管齐下,统筹发展
  一:激活实体经济
  推动新时代宿州高质量发展,必须持续激活实体经济。推动产业优化升级,做大做强省市两级战新基地,鼓励企业向“专精特新”发展;大力振兴县域经济,持续实施首位产业“3111”工程,支持各县创建省级县域特色产业集聚发展基地;狠抓重点项目建设,落实“四督四保”,实行“五个一批”;加大金融支持力度,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效率。
  二:持续加快城乡统筹。
  提升城市能级,扎实推进棚户区改造,持续实施城乡建设“555”工程,加快建立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长效机制,积极推进民航机场等重大工程建设步伐,持续提升综合交通优势;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用好“两区两园”国家级平台,深入推进“百千万”现代农业示范工程,大力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全面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持续开展移风易俗。
  三:必须持续推进改革开放。
  下好改革先手棋,深化“放管服”改革,着力创优“四最”营商环境,扎实做好国家和省级改革试点工作,加快完善“多证合一、一照一码”登记制度;打造开放新高地,积极对接徐州都市圈,加快实施新汴河航道整治工程,顺应产业转移新趋势,开展央企、民企、外企、侨企、台企“五百”对接。

  

四:必须持续抓好民主法治。
  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聚焦重点领域开展立法工作、执法检查、专题询问;发挥政协协商民主重要渠道作用,深入开展专题协商、界别协商、协商式监督等;着力深化依法治市实践,扎实开展执法司法规范化大检查,强力推进“江淮风暴”执行攻坚战;积极做好统一战线工作,深入实施“五大发展行动聚力工程”,编制军民融合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全面抓好群团组织改革任务落实。
  爸推动新时代宿州高质量发展,必须持续坚定文化自信。唱响时代“主旋律”,持续推进新时代传习中心建设,开展大宣讲、营造好氛围;守好意识形态“主阵地”,严格落实工作责任制,健全网络舆情发现、研判、处置机制;凝聚精神文明“正能量”,聚焦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目标,大力推广“宿州文明20条”,持续开展“十项提升”行动;提升宿州文化“软实力”,出台国家级、省级文艺奖项配套奖励办法,持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四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五:持续践行绿色发展。
  共抓大保护,积极探索跨区域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多规合一”管控重要生态空间,严格落实“三线一单”要求,围绕森林、湿地保护修复、矿山复绿等谋划推进一批生态修复工程;推进大整改,打赢蓝天保卫战,打好碧水保卫战、净土保卫战,打响主城区污水治理攻坚战;构建大机制,推深做实河长制、湖长制、林长制,严格执行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终身制。
  六:持续增进民生福祉
  打赢脱贫摘帽攻坚战,坚持“1234+N”工作思路,扎实推进夏季、秋季攻势,实现“七要七有”示范村、示范户全域覆盖;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持续推进33项民生工程和惠民实事;维护和谐稳定大环境,深入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扎实开展“铸安行动”,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

(综合整理报道)

责任编辑:罗赟

网友评论
相关推荐
百姓民生
人物专访
Copyright © 2018-2019 消费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号:皖ICP备18013124号-1  皖公安备:34011102000960号
邮编:230011 电话:0551~61865116,63685118 地址:中国·合肥市庐阳区 技术支持:合肥思讯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