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消费网
合肥 芜湖 蚌埠 阜阳 安庆 淮南 马鞍山 铜陵 宣城 池州 黄山 六安 宿州 淮北 滁州 亳州 巢湖 天长 明光
当前位置:首页 > 六安 >
【40年改革领跑路】从希望工程到脱贫致富的“六安旋律”
2018-10-25 来源:安徽日报
  题记:20多年前,一双渴望上学的大眼晴,让我们记住了金寨,记住了革命老区六安。从全国第一所希望小学的诞生,到大别山道路的延续,再至新型职业技术学校对农民们一批一批培训,智力扶贫一直是六安脱贫攻坚的动人旋律。扶智,给老区的孩子们撑起了一片蓝天,为老区的农民打开了脱贫致富的大门。

  在金寨县希望小学里,孩子们快乐地成长。 (资料图片)

  “希望工程”,为孩子们撑起一片蓝天

  秋天的合肥,阳光灿烂。苏明娟在她的办公室里接受记者采访。

  大大的眼睛依然闪烁明亮,只是已看不出当年的羞怯。

  正是这双大而明亮的眼睛,苏明娟成了“希望工程”的代言人。

  照片“我要上学”,让手握铅笔、渴望改变命运的“大眼睛”苏明娟走进了公众的视野,至今仍留在人们的记忆中。

  苏明娟向记者坦言:“如果没有‘希望工程’的资助,我的人生必定是截然不同的,‘希望工程’改变了我和数百万贫困家庭孩子的命运。 ”

  “希望工程”的资助让苏明娟完成了学业,如今的她已是共青团安徽省委副书记。

  1990年,“希望工程”全国第一所希望小学在大别山腹地南溪镇诞生。

  今年10月23日,记者走进这所学校,校园里桂花树散发出醉人的香气。下课铃响起,孩子们从教室涌向操场,阳光洒在孩子们灿烂的笑脸上,显得分外温暖。

  很难想象,28年前,这是一座由破破烂烂的彭氏祠堂改建的小学。

  “那时青砖黑瓦,纸糊的窗户,教室的一侧没有墙。冬天,孩子们冷得伸不出手。碰上下雨天,到处都是水。但在当地,很多孩子家里穷,连这样的学校都上不起。 ”1988年就在南溪小学教数学的杨先铭老师回忆说。

  有统计数据显示,1990年,全国2.2亿在校生中,只有1/3能读完小学,读完初中的又只占1/3,再读高中的不足1/3。

  28年间,“希望工程”改变了大别山老区无数孩子的命运。

  金寨县的张宗友是全国第一个由“希望工程”资助的博士生;邓磊是全国第一个由“希望工程”资助而升入高校的少年大学生,考入中科大少年班;“希望工程”优秀受助生曾龙、姚文友被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和团中央授予“国际青少年消除贫困奖”……

  28年来,金寨县通过各种途径筹措资金9000余万元,援建希望学校128所,累计资助各类贫困学生10万余人。随着“希望工程”的实施,山区的辍学率逐渐降到了10%,上世纪90年代末入学率就接近100%。

  如今,“希望工程”仍旧为孩子们撑起蓝天一片。金寨希望小学6年级的杨悦垚同学从二年级开始就接受了来自昆山市的爱心人士吴卫林的捐助。 “吴叔叔每年都会来我们学校看我,资助的钱我都买了文具和书。 ”杨悦垚性格开朗,脸上总是挂着笑容。在刚刚结束的暑假,杨悦垚和母亲、弟弟受吴卫林的邀请,到昆山市游学了半个月。据校长江淮介绍,1990年建校以来,有近7000名孩子在这里完成小学学业,700余名贫困生直接受到“希望工程”的资助。

  在金寨县石斛组培中心,农技人员在培养室观察石斛苗生长状况。 (资料图片)

  职业培训,让脱贫攻坚更有底气

  秋天的大别山天蓝气爽。霍山县诸佛庵镇桃源河村的药农汪敦玉家迎来一批特殊的客人。在他那种满了黄精、白芨、七叶一枝花等各种药材的山场中,参观者并不是买药的客商,而是来自该县漫水河镇西镇社区的50余名贫困户。

  “这是白芨,以前没见过的人到前排来仔细看看,漫水河镇的土壤也很适合种植这种药材……”霍山县职业技能培训中心的一位老师站在药丛中讲解了起来,几名以前没有与中药材打过交道的贫困户挤到了最前面。

  “我以前也是过着穷日子的,2004年起,我就开始参加县里举办的各类职业技能培训,每年都要参加好几个培训班,在培训班上能学到不少新技术。 ”尽管种植药材已经有30年的经验,但今年61岁的汪敦玉还站在队伍里认真记录着老师讲解的技术要点。十几年间,一场场技术培训让老汪从大山中一个普通的药农成长为一名致富带头人,如今他耕种了50余亩药田,不仅自己早就摘掉了穷帽子,还带动了同镇的6户贫困户和他一起种植药材,增收明显。

  霍山县职业技能培训中心是霍山职业学校的一部分,这所在大山深处的职业学校建于1989年,如今已走过29年的风风雨雨。早在1996年,该校就被评为全国第一批重点中等职业学校。

  “我们学校现有2075名学生,21个专业。职业技术培训要紧紧把握当地经济发展变化,以前职校的专业设置偏向于工业技术,很少涉足农业。近年来,随着霍山县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不断变化,我们开设了现代农业、电子商务等一系列适合新农村、新农民发展的专业,帮助农村、农民技术化转型,让脱贫攻坚更有底气,培养新时期发展所需要的职业农民。 ”校长王荣飞说。

  从2013年至今,霍山县职业学校已经围绕扶贫培训、致富带头人培训、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等方面深入该县43个重点贫困村,举办了148个主题各异的培训班,培训了13504人。不仅如此,对新农民的培训更加重视实效,因地施教、因材施教,在深入调查每个村的产业发展需求之后再由专业教师现场授课。

  “今年年初,我们在磨子潭镇白水畈村开展技能培训时,就发现当地贫困户习惯种植的天麻产量低、效益差,原因是当地海拔太低,不适宜种植天麻。 ”副校长康强告诉记者,学校迅速为当地贫困户进行元胡、七叶一枝花等药材种植的培训,引导他们改种新品种,如今当地已经有十几户贫困户改种更适宜当地情况的药材。

  在霍山县但家庙镇油茶基地,农技专家为当地农民培训油茶树幼苗整形修剪技术。 (资料图片)

  校县合作,科技兴农产业旺

  在秀美的悬剑山脚下,金寨县双河镇大畈村墨绿的山林间,一片片金色的稻田给青山增添了别样的色彩。

  “这几年多亏了大别山综合试验站的教授指导,高山有机稻产业总算走上了正轨。 ”金寨县大畈高山有机香稻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叶乃兵说。

  早在2008年,叶乃兵就在老家双河镇尝试种植高山有机稻,在他眼中,家乡山清水秀、平均海拔在550米以上,正适合发展高山有机稻产业,没料到因为水稻品种、土壤质量、田亩不成片等各种问题,种了五六年,亩产也无法突破300斤的关口。

  转变开始于2013年,金寨县与安徽农业大学共同探索建立了全省第一个“一站一盟一中心”新型校地产学研合作模式,叶乃兵从事的高山有机稻产业也被列入第一批产业联盟行列之中。

  “从那时开始,大学里的教授和农委的技术人员给我们提供越来越多的技术支持,从品种改良到冷浸田改造,再到新型农机的投入使用,难题被一项一项解决,产业也得到了发展。 ”叶乃兵告诉记者,如今他的合作社规模扩大到3300余亩,亩产量翻了一倍多,达到650余斤。随着新型、小型农机的投入使用,机插、机收的比例达到90%以上。

  上世纪80年代,安农大就在大别山区开设大专班,为地方产业发展培养了早期技术人才,被人们称为“大别山道路”。 30多年过去了,随着改革开放社会经济的发展,曾经的“大别山道路”越走越宽,高校和科研机构在田间地头越沉越深。

  “改革开放以来,科技强农的理念越来越被人们所接受,越来越多院校下沉到了农村田间地头,学校的科研力量成为了基层的科技特派员,在地方农业产业发展中的作用愈发凸显。 ‘一站一盟一中心’由安徽农业大学大别山综合试验站、产业联盟与金寨现代农业合作推广中心三个部分组成,开启了构建以大学为依托的新型农业推广体系、服务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新征程。 ”安徽农业大学大别山综合试验站站长何金铃说。

  在金寨县,从2014年第一批确定的7个产业联盟到如今覆盖茶叶、蔬菜、高山有机米、中药材、猕猴桃、山区农机化等10个产业联盟,“一站一盟一中心”模式的领域已经不单纯是农业,而是在新时期农业、农民生产生活中产生的新需求。金寨县还组建了25个专家大院,聘请各领域首席专家25人,辐射中药材、养殖、蔬菜、水果等农业特色主导产业,对3万余户农民进行了培训,共研发新品种11个、新技术35项,授权专利41项,初步建立起自主创新与消化引进相结合、产学研相配套、与主导产业相协调的开放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

  “通过校县合作,让技术不仅仅在扶贫中起到关键作用,更进一步使地方产业得到发展、地方农技人员能力得到提升、科技成果得到孵化、相关经营主体得到壮大,靠科技进一步解放农村的生产力。 ”该县农委相关领导说。(记者 张大鹏 袁野)

责任编辑:刘爽

网友评论
相关推荐
百姓民生
人物专访
Copyright © 2018-2019 消费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号:皖ICP备18013124号-1  皖公安备:34011102000960号
邮编:230011 电话:0551~61865116,63685118 地址:中国·合肥市庐阳区 技术支持:合肥思讯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