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消费网
合肥 芜湖 蚌埠 阜阳 安庆 淮南 马鞍山 铜陵 宣城 池州 黄山 六安 宿州 淮北 滁州 亳州 巢湖 天长 明光
当前位置:首页 > 池州 >
总有一种温暖让我们奋力前行
——东至县脱贫攻坚二三事
2018-09-03 来源:池州新闻网

      总有一些故事让我们热泪盈眶,内心温暖。

  总有一种温暖让我们勠力同心,携手同行。

  在尧舜之乡东至县,在脱贫攻坚的战场上,一个个温暖人心的小故事释放出催人奋进的力量,激励全县干部群众朝着脱贫致富奔小康的美好愿景逐梦前行。

  故事一

  贫困户家中办起“扶贫刺绣工作室”

  今年7月的一天,龙泉镇铁炉村发生了一件新鲜事,汪学礼家的“扶贫刺绣工作室”开张了。乡亲们自发地前来祝贺。喧闹中,汪学礼拉着陈长春的手,连声说着“谢谢、谢谢”。

  汪学礼感谢的,不仅仅是他的帮扶责任人陈长春,还有陈长春所在的帮扶单位和联合党支部。近年来,东至县推动机关支部“下基层”,县直单位分别与所联系的贫困村、联系村成立联合党支部,整合各方资源向农村基层和贫困家庭加大投入。汪学礼就是受益人之一。

  汪学礼是铁炉村的贫困户,兄弟二人和身患尿毒症的老父亲相依为命,日子过得非常紧巴。因为身体瘦弱,汪学礼不能从事重体力劳动,却每个星期都背着老父亲到镇上医院做血液透析。乡亲们都说他是个大孝子。

  今年6月,东至县粮食局、民政局和铁炉村成立联合党支部。县粮食局党组成员、主任科员陈长春是支部副书记,同时也是汪学礼的帮扶责任人。在一次帮扶走访中,陈长春问汪学礼有没有什么特长。汪学礼告诉陈长春,以前在温州学过十字绣。陈长春眼前一亮,做十字绣不费什么体力,而且不用出门,坐在家里就能完成,是一项适合汪学礼的好工作。

  随后,县粮食局帮助汪学礼成立刺绣工作室,并采购了15套十字绣材料,送到汪学礼手上,承诺以每幅作品600元的价格代销。就这样,铁炉村的“扶贫刺绣工作室”就在汪学礼家中成立了。

  重新捡起十字绣手艺的汪学礼还不是很熟练,刺绣进展比较慢。陈长春经常打电话询问并鼓励他坚持下去。有一段时间,汪学礼的手机突然打不通了。陈长春把电话打到村部,村干部找到他一问,原来是手机卡坏了,他也懒得去换,这让陈长春哭笑不得。

  7月中旬的一天,汪学礼的第一幅作品“天下粮仓”完工,兴冲冲地送给陈长春看。陈长春也很高兴,让他预支了1000块钱,赶紧把手机卡办好,把手机费交上。现在,汪学礼的十字绣越来越熟练,每个星期都能完成一幅。

  幕后:党建引领

  共圆“脱贫致富梦”

  今年以来,东至县把抓好党建“第一责任”与脱贫攻坚“一号工程”紧密结合,在全县各级党组织中开展基层党建“书记项目”活动,同时推动机关支部“下基层”,全县县直单位分别与所联系的贫困村、联系村成立联合党支部,整合各方资源向农村基层和贫困家庭投入。目前,全县各级党组织确定“书记项目”共101个,其中县级领导16个、乡镇15个、县直单位70个。此外,该县推行“支部+N+贫困户”的精准扶贫模式,让贫困户在产业发展中实现“造血”式脱贫。目前,全县党员创办领办脱贫致富项目167个,2347名党员建立“双培双带”示范基地82个,培养“双培双带”示范户709户,带动2136户贫困户就业增收。

  故事二

  残疾妻子和丈夫共享一份工作

  8月15日,华云豪猪驯养繁殖基地。立秋后的太阳依旧毒辣,陈秋月坐在一辆蓝色的残疾人代步车上,面带微笑看着一旁的丈夫挑拣蔬菜,不时地开口“指点”两句。对于陈秋月的“啰嗦”,丈夫有时候嫌烦,就扭过头不理她,只管埋头干活。陈秋月也不生气,还是微笑,还是继续扮演着“指导员”的角色。

  陈秋月双腿残疾,丈夫的身体也不是太好,一家人靠着几亩薄田、两头猪,生活颇为艰难,是昭潭镇龙潭村的贫困户。这些年,华云豪猪驯养繁殖基地通过支持缺乏技术的贫困户自养豪猪,为缺少劳动力的贫困户代养豪猪,帮助34户贫困户走上了养殖豪猪致富路。还有一些贫困户在华云豪猪驯养繁殖基地工作,成了上班族,月薪2500元以上。

  都说是一人就业、全家脱贫,可是陈秋月夫妻二人因为劳动能力有限,成了村里的就业困难户,直到华云豪猪驯养繁殖基地的负责人陈德华为他们“量身打造”了就业岗位。如今,陈秋月的丈夫在基地做饭,她本人的主要任务是为丈夫提供“技术指导”,有空的时候就帮着整理整理豪猪刺。两个人“共享”一份工作,每个月的工资也是2500元。

  就业困难户圆了“就业梦”,陈秋月家的日子也渐渐有了起色。但是在她的心里,还深埋着另外一个小小的梦想。

  前一段时间,县里一班人到华云豪猪驯养繁殖基地调研,问起陈秋月可有什么要求。陈秋月嗫嚅了半天,涨红了脸,终于还是鼓起勇气,说出了想要一辆残疾人代步车的愿望。带队调研的县领导当即吩咐县残联负责人向上级有关部门争取政策支持。就在前天,一辆崭新的残疾人代步车被送到了陈秋月家中。当天晚上,陈秋月激动得一夜没睡。

  幕后:产业扶贫

  让贫困人员圆了“就业梦”

  华云豪猪驯养繁殖基地和陈秋月夫妇的故事,是东至县实施产业扶贫和就业扶贫的成果。今年以来,东至县聚焦产业扶贫,安排财政专项产业发展资金1790万元,实施到村到户产业项目12478个,覆盖10788户。该县全面推广“四带一自”产业扶贫模式,532个新型经营主体参与带动6662户贫困户增收。在就业扶贫上,该县今年举办就业培训班10期,培训贫困人员239人次;征集岗位3843个,成功推介268名贫困人口就业;建成就业扶贫驿站9个、扶贫车间9个、电商服务中心9个,公共就业服务中心9个,帮扶128名贫困人口就近就业。产业扶贫带动就业扶贫,让贫困人员圆了“就业梦”。

  故事三

  借居60多年的老人有了自己房子

  这是一栋70多平方米的平房,外墙的屋檐下,“共产党万岁”的金字红底横幅格外引人注目,一面鲜艳的五星红旗迎风招展。

  在泥溪镇朱村村,郑成贵老人的房子成了一处独特的风景,行人路过此地,总要被这栋崭新的平房吸引,进而驻足打听老人和房子的故事。

  郑成贵今年68岁,是2018年农村低保政策散养五保户。老人一生漂泊不定,回村的时候就住在哥哥家里。这几年年纪大了,做梦都想着有一栋属于自己的房子,好让他落叶归根,安度晚年。

  在去年的农村危房改造工作中,东至县把贫困户危房改造作为重点,由本人自愿申请,资金来源以个人自筹为主、政府补助为辅,其中低保、五保、残疾人贫困户修缮房屋补助标准为每户6000元,重建房屋补助标准为每户2万元。老人拿出了自己的1万元积蓄,加上2万元补助款,终于盖起了新房。

  去年9月,新房落成。老人搭车到县城老街,找人写了一副对联,就贴在新房子的客厅里。上联:领导关怀我有居;下联:党政惠民国是家;横批:幸福之家。今年7月,老人又被介绍到附近的松林农场上班,每个月收入2000元以上。

  幕后:危房改造

  让贫困户圆了“安居梦”

  脱贫攻坚让贫困户住上了“暖心房”。今年,东至县农村危房改造任务1290户,实际安排1331户,其中贫困户907户。该县制定实施方案,以建档立卡贫困户、低保户、农村分散供养特困人员和贫困残疾人家庭为重点对象,实施农村危房改造,要求各乡镇结合扶贫工作需要,统筹推进农村危房改造工作,同时开展好农房抗震改造,把建档立卡贫困户危房改造放在优先位置予以安排。截至8月15日,全县已开工建设1331户,竣工1180户,验收632户。

  故事四

  爱心助力贫困姐弟上大学

  这几天,解倩茹的脸上总是止不住地露出笑容,嘴里也不时地哼上几句自己喜欢的歌曲。开学时间快到了,解倩茹马上要成为一名大学生了,就要和她的弟弟一道去大学报到了。解倩茹的情绪感染了父母和弟弟,家里人个个都是喜气洋洋。

  可是就在1个多月之前,这个四口之家却是愁云密布。

  解倩茹的家在尧渡镇査桥村,父母生养了她和一个弟弟,正是儿女双全,令人羡慕。可是在2012年4月,小倩茹患上了尿毒症。6年来,每个星期要进行三次血液透析。为了给小倩茹治病,父母花光了所有的积蓄并欠下巨额债务,母亲在家里照顾生病的倩茹和弟弟上学,一家人的生活全靠父亲打零工维持。到现在,一家人连一个固定的居所都没有。

  贫困和疾病没能扼杀小倩茹的上进心,这个坚强的女孩就这样一边透析一边刻苦学习。特别是在高中就读期间,借助特困学生免学杂费以及国家助学金资助项目,她和弟弟顺利完成了学业。

  今年高考过后,解倩茹家双喜临门。小姑娘被安徽三联学院录取,弟弟也考上了上海东华大学。一家人喜忧交加,喜的是两个孩子都考上大学,忧的是学费无从着落。

  不久,一家人悬着的心就放了下来,来自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的资助为这个几近绝望的家庭送来了希望。市政府特困大学生救助给解倩茹和弟弟每人送去5000元,大学新生入学资助给在省内上学的解倩茹500元资助、在省外上学的弟弟1000元资助。安徽仁众教育基金会也为这个家庭雪中送炭。早在今年5月,基金会就通过东至县关工委以大病救助方式资助10000元,下半年孩子做手术再资助10000元,并承诺解倩茹大学后三年即大二到大四在校期间,每年资助3000元。据东至县学生资助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像解倩茹这样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庭大学生,可以优先办理国家开发银行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大学生每年1000到8000元。

  幕后:教育扶贫

  圆了贫困学子“求学梦”

  教育扶贫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有效手段,也是摆脱贫困的治本之策。今年以来,东至县完成2018春季建档立卡困难家庭学生资助工作,资助学生3846人、发放资金275万元;暑期大学生救助申报110人,待市审核通过后打卡发放;办理贫困家庭学生国开行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17人、发放贷款14万元。越来越多的家庭贫困学子通过教育扶贫圆了“求学梦”,点亮了人生希望之光。

责任编辑:刘爽

网友评论
相关推荐
百姓民生
人物专访
Copyright © 2018-2019 消费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号:皖ICP备18013124号-1  皖公安备:34011102000960号
邮编:230011 电话:0551~61865116,63685118 地址:中国·合肥市庐阳区 技术支持:合肥思讯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