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消费网
合肥 芜湖 蚌埠 阜阳 安庆 淮南 马鞍山 铜陵 宣城 池州 黄山 六安 宿州 淮北 滁州 亳州 巢湖 天长 明光
当前位置:首页 > 池州 >
传承非遗的八旬“老功臣”
——访全国著名民歌手、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罗城民歌传承人姜秀珍
2018-11-02 来源:池州新闻网
  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能够反映一个时代的风貌,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

  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池州各项文化事业蓬勃发展,其中,罗城民歌虽沉寂了一段岁月,却在一位老人的不辍努力下,于新世纪再放芳华,大展风采。这位老人名叫姜秀珍,今年84岁,是全国著名民歌手、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罗城民歌传承人。近日,记者通过与姜秀珍的对话了解到,她与罗城民歌的缘分要追溯到其孩提时代。

  “我8岁开始放牛,将牛背当歌台,学会了上百种山歌小调。歌声伴我在牛背上度过了整个童年。”姜秀珍说,1958年,她参加安徽省第一届音乐周汇演,歌声自此响彻江淮两岸;1960年出席全国第三次文代会,受到时任党和国家领导人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接见,并照相留念。至今让她记忆犹新的一幕是:在人民大会堂宴会厅向周总理敬酒时,周总理问她是哪个省的,她激动地唱道“家住安徽幸福州,从小山歌不离口,一日三餐歌拌饭,夜里睡觉歌枕头……”周总理听后哈哈大笑,让她回去后为人民多编多唱。

  此后数年,姜秀珍不负众望,为家乡人民编唱出大量充满地方乡土气息的作品,有效提高了池州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1980年,姜秀珍从田间走出,进入贵池区文化馆从事罗城民歌的传帮带工作。“罗城民歌是池州不可多得的文化名片,要继承和发扬好它,既要保持其原汁原味,又要因势利导,融入新的内容和艺术表现形式,更亟需培养和造就一批热爱民歌事业、有一定艺术造诣的中青年优秀民歌手。”姜秀珍告诉记者,有了这个目标后,她积极创作,多方奔走,终于,遇到了一个难得的好机会。

  2000年,贵池一企业家柯芳春热爱罗城民歌并心系其传承发展,几次登门邀请年过六旬的姜秀珍为罗城民歌选拔“新苗”。姜秀珍回忆道:“我虽说退休了,但既然让我出山,我就想着定要做出点成绩。党和政府给了我这么多荣誉,我若是在能干的时候多干点,才是最大的报答。”

  姜秀珍是个爽利人,立马付诸行动,从贵池区墩上许桥小学挑选了8位小歌手,专门写了一首罗城民歌教孩子们唱。柯芳春则出钱,每天下午派车去接放学的孩子到墩上街道的一个大礼堂跑台步、练唱歌。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8位小歌手在当年的池州国庆晚会上一鸣惊人。“之后,罗城民歌到处受邀,变成‘老腌菜’,走哪儿端哪儿。”姜秀珍笑言。

  罗城民歌在新世纪火起来后,于2006年入选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姜秀珍被推荐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成为省级“非遗”传承人后,她深感肩上的使命重大,自2009年参加完安徽省国庆60周年晚会便再也没有登台独唱过,而是将生活的全部重心放在了培养接班人上。

  2015年,姜秀珍被授予非遗带徒名师称号。“当初的8个孩子,如今有4个去了剧团工作,大多活跃在池州的各大演出活动中,但我还是感到有点遗憾。”姜秀珍向记者透露,过去的罗城民歌都是自写自唱自导,注重发音位置,唱腔原汁原味,现在创作人才却后继乏力,反映新时代人民心声和愿望的优秀民歌仍十分有限。罗城民歌值得继续深度整理、挖掘、传承其精华,绝不能只取皮毛,浅尝辄止。于是,八十高龄的她至今仍坚持教唱编写罗城民歌,积极做好传帮带,想方设法挖掘人才。

  采访当天,姜秀珍在家中向记者分享了她伴随新中国成长的一张张演出照片,以及关于罗城民歌的宝贵经验和记忆。“为罗城民歌付出青春,发挥余热,是我的既有满足,也是梦想。眼下,我还有个想法,那就是将池州的山山水水、风景名胜写进罗城民歌,邀请符合条件的导游在为游客介绍时唱上几句,让更多人了解罗城民歌,传播罗城民歌。”姜秀珍如是道,将文化和旅游无缝对接起来,可以更好地宣传池州,提升池州的影响力。

责任编辑:刘爽

网友评论
相关推荐
百姓民生
人物专访
Copyright © 2018-2019 消费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号:皖ICP备18013124号-1  皖公安备:34011102000960号
邮编:230011 电话:0551~61865116,63685118 地址:中国·合肥市庐阳区 技术支持:合肥思讯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