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消费网
合肥 芜湖 蚌埠 阜阳 安庆 淮南 马鞍山 铜陵 宣城 池州 黄山 六安 宿州 淮北 滁州 亳州 巢湖 天长 明光
当前位置:首页 > 池州 >
让百姓尽享财政“阳光雨露”
2018-11-01 来源:池州新闻网
  1988年,池州财政收入只有6830.2万元,是典型的仅保工资“吃饭型”财政,经过30年的改革发展,池州财政实现了向“建设发展财政、民生财政、绿色财政、创新财政、绩效财政、阳光财政、法治财政和廉洁财政”等“八型财政”转变。日前,记者专访了市财政局局长徐树生。

  谈起30年前的池州财政,徐树生颇多感慨。他说:“改革开放初的1978年,池州经济总量只有2.9亿元,财政收入只有5000万元。这样的基础,当时池州即使想做点事,也苦于财力有限。”历经40年的改革开放和复建30年的艰苦创业,池州从一个相对闭塞、经济后发的传统农村地区,发展成为一个全面开放、快速崛起的“三优”之城。他介绍,全市财政收入由1988年的6830.2万元增长到2017年的102.1亿元,30年增长了148倍。特别是2000年撤地设市以来,收入增长步伐进一步加快,年均增长22.3%,增值税、所得税、契税、消费税成为全市财政收入的主体税种,收入结构渐趋合理。在收入快速增长的基础上,全市财政支出由1988年8691万元增长到2017年的142亿元,30年增长了162倍。财政支出在规模扩大的同时,结构日趋优化,“三农”、科技、民生等重点支出得到有效保障。

  徐树生认为,30年来,财政工作取得了好成绩,得益于全市财政按照“科学化、精细化”管理要求,不断探索科学理财的新机制、新举措,重点在“生财、理财、用财”上下功夫,狠抓财政收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强化财政公共保障,着力改善民生,深化财政改革。他说:“增收,是财政永恒不变的主题,对于池州这样一个经济总量小的地级市而言,增加财政收入是永恒不变的主题。近五年来,市财政局科学制定收入计划,硬化征管部门责任,强化收入目标考核,严格依法组织收入。突出税收征管重点,积极挖掘税源潜力,防止财政收入流失。加大综合治税力度,积极推动第三方涉税信息平台建设,加强重点税源监控,整顿规范征管秩序,不断提高征管质量。规范非税收入管理,合理界定非税收入范围,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管理,确保全额纳入财政预算,在全市财政系统和相关部门的通力配合下,经受住了经济下行压力考验,财政收入实现了稳定增长。”

  徐树生说:“近五年来,市财政局通过兴财源、抓征管、重争取等方式,着力壮大财政实力,我市税源企业队伍不断壮大,全市税收过亿元企业发展到8户,5000万元到1亿元的企业发展到6户,1000万元到5000万元的企业发展到83户,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财力支撑。2017年,全市财政收入完成102.1亿元,同比增长2%。一串串数字,见证着池州财政取得的一个又一个辉煌的成绩。”

  在池州财政人的努力下,全市财政收支规模不断攀升,财政增收与经济增长呈现出良性互动的发展态势,徐树生对此感到非常高兴。他说:“有了财力,我们考虑的就是发展,为三区建设打下基础。”如何发挥好财政支持经济的杠杆作用,把好钢用在刀刃上,这是池州财政人面临的课题。徐树生介绍,面对加速发展的迫切要求,市财政局充分发挥了财政资金的导向作用,一方面,抢抓长江经济带、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建设的战略机遇,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推动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另一方面,大力支持工业园区及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充分发挥财政带动效应,有力提升承接产业转移能力。同时,大力扶持旅游业发展,根据池州市政府下发《关于促进旅游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为大力实施“旅游兴市”战略,加快推进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建设,安排和争取旅游发展资金投入,全市景区景点及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快,旅游服务功能、市场营销、旅游管理等各方面工作不断提升,旅游人才队伍不断扩大,池州全市旅游整体发展态势迈入全省旅游第一方阵,提升了旅游业发展活力。此外,努力保障招商引资和重点项目建设,主动服务招商引资,积极向上争取资金,市本级调度资金,为招商引资工作提供财力支持;安排拨付重点项目资金,为“433”工程等重点项目的顺利实施提供了保障。在徐树生看来,积极扶持企业做大做强、促进企业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也是财政义不容辞的责任,为此,市财政设立了产业培育发展引导基金、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引导资金、中小企业发展资金、民营经济发展基金、污水处理、能源节约利用等专项资金,清理和取消不合理收费项目,创造更好的营商环境,扶持企业转型升级、做大做强;争取和安排拨付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项目、科技成果转化、企业技术创新资金等科学技术支出,出台《池州市专利资助与奖励办法》《关于印发池州市专利权质押贷款贴息办法(试行)的通知》等一系列专利奖励扶持政策,鼓励企业加大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力度。

  财政资金取之于民、用之于民,这是最大的民生,一定要让百姓享受财政阳光雨露,这是徐树生的工作观,他说:“这么多年以来,我们坚持把每一分资金都用在实处。”据他列举,近年来,困难群众搬进新房,公共场馆免费开放,农村娃接受正规学前教育,城乡低保标准提高,城镇居民医保水平跃升,农村清洁工程全面完成……一项项民生工程的投入和收到的实效,得到群众的认可与支持。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关注困难群众生活,高度重视脱贫攻坚工作,我市财政部门不断加大扶贫资金投入,2015年投入扶贫资金4836万元,2016年投入1.48亿元,2017年达2.35亿元,连续迈上1亿元、2亿元台阶,确保2020年如期脱贫。徐树生说:“这些年以来,各级财政积极调整优化支出结构,不断加大对公共服务领域的投入。教育、卫生、文化和体育等社会公共事业以及医疗、交通、生活、住房、就业等基本保障均有长足发展,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建设的目标如期实现。此外,全力投入生态文明建设,设立‘水清岸绿产业优’专项资金,全面开展水环境、空气环境、人居环境、交通环境等综合整治,让全体居民共享城市发展成果。”

责任编辑:刘爽

网友评论
相关推荐
百姓民生
人物专访
Copyright © 2018-2019 消费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号:皖ICP备18013124号-1  皖公安备:34011102000960号
邮编:230011 电话:0551~61865116,63685118 地址:中国·合肥市庐阳区 技术支持:合肥思讯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