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消费网
合肥 芜湖 蚌埠 阜阳 安庆 淮南 马鞍山 铜陵 宣城 池州 黄山 六安 宿州 淮北 滁州 亳州 巢湖 天长 明光
当前位置:首页 > 淮南 >
历史足音 淮南巨变
2018-08-21 来源:淮南网
——我市改革开放40年经济社会发展综述

40年,只是历史长河中一瞬,却高度浓缩了一座城市奋勇争先的历史。

回首过往,我们深刻铭记,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胜利召开,迎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淮南和全国一道扬帆起航。40年的风雨历程,见证了淮南儿女的使命与荣光,40年的沧桑巨变,诠释了淮南经济社会发展腾飞的传奇与梦想。

1978-2018,改革开放40年,是淮南人民几经磨砺奋力前行的40年,也是淮南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的40年,更是淮南人民共享改革开放丰硕成果的40年。

1978年我市年地区生产总值(GDP)仅为7.8亿元,1982年突破10亿元,1996年突破百亿元,自2008年开始,每年跨越一个百亿元台阶,到2017年一举突破千亿元大关,跃升至1111.5亿元,较1978年增长141.5倍。

1978年我市三次产业比为11.5:66.7:21.8,2017年已调整为12.1:47.4:40.5,三产服务业比重显著提高。

1978年我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人均GDP)为561元,2017年提升至32017元。

1978年我市财政收入为1.5亿元,1997年突破10亿元,达到11.87亿元。进入新的世纪,财政收入连续跨越新台阶,2010年突破100亿元大关,达到106.1亿元,2017年财政收入达到162.3亿元,是1978年的106倍。

数字是对历史发展最好的证明和诠释,而生活在此的人们则亲眼见证着一幕幕让人叹为观止的变化:植被覆盖率不断增加,楼房越盖越高,高速路不断延伸,老城新区相互辉映,青山绿水的新农村,教育、医疗、公共基础设施日益完善,工业、新能源、农业产业兴旺发达……

历经40年光辉岁月,惠泽于经济改革与发展的丰润厚积,我市经济建设进入到春潮涌动、繁荣昌盛的新时期,城乡居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及各项事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历史性巨变。

青山沃野绘新景  农业谱写气势恢宏华彩乐章

40年的奋斗前行是一曲气势恢宏的华彩乐章,40年的发展历程是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改革开放以来,我市农业经济平稳发展、农村改革深入推进、农业面貌焕然一新。1978年我市农业总产值1.2亿元,进入新世纪后国家各项惠农政策全面实施,农业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迎来了农业稳定快速发展局面,2017年农业总产值209亿元,是1978年的171.4倍。

今年71岁的李传国是田家庵区安成镇农民,上世纪60年代,他和妻子住在一间不足30平方米的土房里,种着几亩地,仅够糊口。上世纪80年代初,搭上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顺风车,他承包了20多亩地,一家人的温饱问题得到了解决。几年前,村里进行了土地流转,他搬进了楼房,生活过得很是惬意。“现在的好日子以前真是想都不敢想啊,感谢党的好政策。”回顾这40年来生活的变化,李传国感慨万千。

40年来,农业基础条件大为改善。我市大规模整治了淮河和境内支流,形成了能排能灌的网络,为农业丰收打下坚实基础。2017年末全市有效灌溉面积283千公顷,比1978年增加213.4千公顷;农村用电量13.5亿千瓦时,增长42.6倍。

40年来,农产品产量成倍增加。2017年粮食产量289.7万吨,比1978年增长9.3倍;2017年全市棉花、油料产量达到2095.8吨和2.8万吨,分别比1978年增长了3.8倍和6.8倍。

40年来,畜牧水产品产量显著提高。2017年末全市生猪存栏77.7万头,比1978年增长2.4倍;全年生猪出栏160万头,增长10.6倍。肉类总产量24.8万吨,增长22.0倍。水产品产量18.8万吨,增长107倍。

工业强市奏强音 挺起“双千亿”城市发展脊梁

无农不稳,无工不富。

今天,翻开淮南的“工业版图”,备受关注的亮点跃然眼前:

中安联合煤化的煤制170万吨甲醇及转化烯烃项目稳步推进、势头良好;宏泰钢铁年产50万吨特钢技改项目加速改造、提档升级;淮南煤机装备基地配套齐全、后劲增强;陕汽重卡、文峰电缆快速提升、创新发展;中移动(安徽)数据中心蓬勃发展,形势喜人……

近年来,淮南市工业经济开足马力,砥砺前行,坚定不移扩总量,依托政策调结构,借助外力促转型,千方百计增效益,助推淮南首次跃上GDP和固定资产投资“双千亿”台阶,挺起以工业经济为主导的发展脊梁,为全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增添了强劲动力。

如今,走进各个工业园区,一个个繁忙火热的场景展现在眼前:一系列重大项目施工建设,机器设备轰鸣运转,现代化生产线有序作业……一曲工业强市的旋律正在淮水之滨激荡回响。

改革开放以来,我市工业规模不断扩大。1978年全市规上工业总产值11.6亿元,2017年为1096.5亿元,是1978年的94.8倍。2017年实现规上工业增加值364.6亿元,是1978年的137.8倍。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大幅增加,原煤产量由1978年992万吨提高到2017年的7395.9万吨,增长6.5倍;发电量由1978年的38.6亿千瓦时提高到2017年的622.3亿千瓦时,增长15.1倍。

三产兴旺势如虹  唱响经济快速发展“协奏曲”

第三产业的兴旺发达是现代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在当代世界,第三产业的发展水平已成为一国或地区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市交通运输业的迅猛发展是第三产业日趋繁荣活跃的一个缩影。

从双脚丈量到抬脚上车;从“晴天一身土,雨天两脚泥”的农村土路到“村村通”通到家门口的水泥路、柏油路;从屈指可数的几条省道,到全市形成纵横阡陌的主干线公路网……

目前,我市已初步建成了纵横全市、联通全国的大交通骨架网络,有效促进货物、人员流动。合蚌客运专线铁路淮南段及淮南东站于2012年10月建成通车,商杭高速铁路及淮南南站将于2019年建成通车。合淮阜高速公路、蚌淮高速公路、济祁高速公路均已建成通车,淮滁高速将于今年年底建成通车。2017年,全市公路里程达8533.6公里,其中,高速公路达211公里、一级公路达156公里、二级公路460公里。

百花齐放助力第三产业异军突起。

40年来,移动通讯发展强劲。2017年末,全市固定电话总数达到28万户,比1978年增长40.7倍;移动电话用户达到244万户,比1995年增长799.1倍,极大地方便了全市居民的生产和生活。

40年来,商贸流通风生水起。2017年,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73.4亿元,比1978年增长230.8倍。进出口总额实现29925万美元,利用外商直接投资23859万美元,分别比1995年增长11.3倍和31.7倍。

40年来,金融业阔步向前。2017年末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2052.9亿元,1978年仅为8066万元,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为1292.8亿元,1978年仅为22751万元。截至2017年末,全市有1家公司在主板上市,1家公司在创业板上市,4家公司在新三板挂牌,111家公司在省股权托管交易中心挂牌。

生活水平节节高  尽享和谐安宁稳稳的幸福

是改革开放鼓起了大家的钱袋子!

2017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0404.9元,而1980年仅为324元,年均增长12.4%;2017年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840.9元,而1980年仅为144元,年均增长12.3%。

改革开放还让城市的钱袋子更加厚实,一系列惠民的举措被落实到位。改革开放,让政府有力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的理想正在逐渐变为现实。

市民张志明1979年参加工作,当时他一个月的工资是25.5元。张志明说,当时商店里的副食品种类很少,肉也是限量供应。当时的张志明无论如何都想不到,40年后,物质生活会如此丰富,自己的工资会翻很多倍。如今,他每月能领到5000多元工资。

40年来,随着经济建设的突飞猛进,城乡居民生活状况发生了“今非昔比”的变化。

生活水平大幅提升。2017年,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18525.9元,恩格尔系数为33.6%,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40.7平方米,比1998年提高28.5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9370.4元,农村常住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5.7%。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42.8平方米,比1998年提高24.6平方米。年末全市拥有民用汽车29.6万辆,1978年仅为3820辆,其中:2017年末私人汽车25.4万辆。

就业水平大幅提升。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提高了吸纳就业的能力,城镇就业人员占全市的比重从1978年的18.5%上升到2017年的37.1%,近几年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2017年为3.3%。非农业人口由51.3万人发展到163.2万人,增长3.2倍。

改革只有进行时,开放永远在路上。

新时代的号角已经吹响!今天,我们接过历史的接力棒,迎来了干事创业的最好时代。让我们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保持矢志不渝的执着,保持永不止步的进取,保持敢于担当的勇毅,保持昂扬向上的激情,保持求真务实的笃行,共同开创现代化五大发展美好淮南的明天!(记者 周玲 编辑 汤宁)

责任编辑:刘爽

网友评论
相关推荐
百姓民生
人物专访
Copyright © 2018-2019 消费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号:皖ICP备18013124号-1  皖公安备:34011102000960号
邮编:230011 电话:0551~61865116,63685118 地址:中国·合肥市庐阳区 技术支持:合肥思讯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