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消费网
合肥 芜湖 蚌埠 阜阳 安庆 淮南 马鞍山 铜陵 宣城 池州 黄山 六安 宿州 淮北 滁州 亳州 巢湖 天长 明光
当前位置:首页 > 蚌埠 >
从“车马慢书信远”到“随时随地天天见”
——顾女士眼中的40年通讯变化
2018-09-12 来源:蚌埠新闻网
    蚌埠新闻网记者 陈瑶

  大街上有人边逛商城边用智能手机聊微信、视频通话,这情景在当下再普通不过。然而,在40年前这些是难以想像的。从书信、电报到固定电话、BP机,从“大哥大”到智能手机,改革开放40年来,人们的通讯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市民顾冰一家的“联络史”是改革开放40年来通讯变化的一个缩影,形象地记录了时代的变迁。


  回忆起上世纪七十年代,顾冰说,当时工人家庭基本上没有电话,远距离通讯最主要的手段就是写信,一封信走上十天半个月很正常,时间再长点也有可能要一两个月。如果家里有红白喜事需要召集亲人,只能去邮局打电报,当时打电报也很简单,一般几个字就能把事情说明白。因为是按字收费,没有重要的事,一般人也不会去打电报。在她印象中,她打过两次电报,一次是1979年父亲在三院抢救无效去世,她一边哭一边在邮局给乡下老家的亲戚们发电报报丧。还有一次是1985年,她独自带3岁的女儿到上海求医,医生要求住院治疗后,她心急如焚地给出差刚返家的丈夫发电报,让他连夜坐火车到沪。两次电报都只有三四个字,可是字字锥心,所以她印象深刻。


  到了1988年,家里终于安装了第一部固定电话。“我至今还记得是一部奶白色的电话机,转盘拨号式的,当时觉得特别高档,还买了一块特别好看的方帕子盖着它。”顾冰说,因为安装了电话,亲戚朋友们到家里来做客时,也都喜欢来参观一下电话机或者直接打一个电话。

  1994年,顾冰花了1200元购买了一部BP机。“有了BP机,联络更方便了。有事可以随时呼我,如果没在家,我会满大街找公用电话回过去,那时候男男女女都以腰上别着BP机为时髦。”

 顾冰笑着说。尽管那时的BP机和现在的智能手机无法相提并论,但在当时也算基本实现了随时通讯。与BP机几乎同时期的还有一种通讯工具,俗称“大哥大”,但那时人们的工资水平每月只有一二百元,一部“大哥大”要上万元,所以普通人家很少能买得起。“拥有一部‘大哥大’成了当时成功人士的象征。”顾冰说。


  随着单色屏数字手机的出现,相对亲民的价格加上个头小易于携带,很快便取代了“大哥大”,成为百姓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通讯工具。1999年,顾冰和丈夫各自买了一部手机。刚买手机的那段时间,连续好多天没有一个电话进来,“那时候还时常把手机拿出来,看看是不是没电了,或者是不是电话响了没听见,不然怎么老不响呢?结果还是俺两口子互相打了个电话才确定了手机没问题。”尽管单色屏手机只能接打电话和收发短信,但在当时已经是很方便的通讯工具了。


  新世纪到来后,随着网络的发展,大家开始越来越多的使用网络。2008年,顾冰的女儿出国留学,周末的时间,女儿偶尔用网络聊天软件和家人视频联系,还经常和父母分享国外的生活、学习情况。但如果父母不在上网,她就要打国际长途回家。“那时候国际长途电话费可贵了,一分钟是几块钱还是十几块钱吧,孩子觉得贵,每次也不能说几句话就匆匆把电话挂了。”


  2012年,顾冰更换了智能手机。现在,她可以用智能手机随时随地记录生活、与亲友联系,不久前她还学会了用手机购物、打车、收付款、发红包等等。如今,顾冰的女儿已经到深圳工作了,现在母女之间的联系真的做到了随时随地,“天天见面”,打开手机,连对方一个细微的表情都能看清,仿佛亲人就在身边。(完)

责任编辑:刘爽

网友评论
相关推荐
百姓民生
人物专访
Copyright © 2018-2019 消费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号:皖ICP备18013124号-1  皖公安备:34011102000960号
邮编:230011 电话:0551~61865116,63685118 地址:中国·合肥市庐阳区 技术支持:合肥思讯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