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消费网
合肥 芜湖 蚌埠 阜阳 安庆 淮南 马鞍山 铜陵 宣城 池州 黄山 六安 宿州 淮北 滁州 亳州 巢湖 天长 明光
当前位置:首页 > 合肥 >
昔日“江淮小邑”如今剑指“创新之都”
合肥:创新发展四十年, 众多“No.1”科技成果相继诞生
2018-12-03 来源:合肥在线
     12月18日,一场全省科技创新盛典将在合肥拉开帷幕。在安徽省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科技创新成果展上,合肥具有代表性的科技创新成果将集中亮相,它们将呈现合肥创新发展的改革历程。

改革开放四十年,也是合肥创新发展的四十年。

从名不见经传的“江淮小邑”到打造“创新之都”,合肥绝对是一匹“黑马”,在科技成果方面取得了诸多历史首创,频频引来全国、世界的关注。

随着一批国家实验室及大科学装置全面启动,一批重大前沿及产业创新平台加快建设,合肥的创新以科技创新为先导,城市经济体量和综合实力不断壮大。

站在历史新的起点,合肥改革再出发,全力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之都。

从几间铁匠铺起步的“江淮小邑”

合肥是一座有着2200多年历史的古城,刚解放时还是一个仅有5平方公里、5万人的小县城。文学作品中曾描述,“入夜时分,依稀听见南淝河边铁匠铺里锤子的叮当声。”有人形象地说,当时的合肥,就是“5平方公里、5条马路、5盏路灯和3个铁匠铺”。

然而,这座在历史的长河中,曾经长期默默无闻、名不见经传且缺少先天优势的中部城市,如今却爆发出强劲的发展势头,迅速崛起的合肥以“跨越式”的发展速度引来许多瞩目。

为何?答案不言而喻——创新!

新中国成立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合肥市致力于科技创新,成为创新型城市,其间历经数次嬗变,发展定位愈加高端、发展前景愈加广阔。

四十八年前,合肥人张开怀抱迎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南迁至合肥,让合肥获得了冲击前沿科学技术的科教资源。在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随着国家支援内地建设、科研机构布局调整等政策的实施,合肥抓住机遇,又争取中科院合肥分院以及中电集团38所、16所、43所等一大批科研院所搬迁至合肥。水泥院、化三院、通用机械院等一大批中央部属研究机构在合肥生根发展。

这些国内外著名的高校及科研院所,为合肥科技创新打下了坚实基础。也就是说,合肥在科技创新上所作的一系列基础的且长远性的布局,为改革开放之后合肥突出以科技创新为先导提供了基本条件。

“开挂”的合肥剑指“创新之都”

在安徽省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科技创新成果展上,十大展厅中的序厅将以大屏、墙面灯箱等形式展示安徽省科技创新历程和成就,其中合肥的历程是浓墨重彩的一笔。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积跬步方能至千里。

从原先的“江淮小邑”到如今踏上打造创新之都的新征程,是合肥几十年来,厚积薄发,坚持科技创新为先导,重大原始创新成果不断花开结果,高端产业集群竞相崛起的必然之路。

1978年至2003年,随着科教资源的聚集和科技人员积极性的充分发挥,合肥大力实施“科教兴市”战略,一批批科技创新载体在这一阶段初步建立。

在此期间,1999年,合肥与北京、成都、西安一起被确定为国家四大科教基地。2001年,合肥市被正式接纳为世界科技城市联盟会员。2003年,原中国科学院合肥分院及安徽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固体物理研究所批复合并为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

2004年至2010年,合肥进入科技创新试点探索阶段。2004年11月份,经国务院同意,合肥被批准为全国唯一的“国家科技创新型试点市”。2010年,合肥成为国家科技部、发改委确定的首批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之一。

2013年9月,合肥被确定为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2014年9月,《国务院关于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指导意见》将合肥与南京、杭州一起,列为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副中心城市。2016年6月,国家批复在合肥、芜湖、蚌埠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2017年1月,合肥获批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这是继上海张江之后,全国第二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

2017年12月,中共合肥市委十一届五次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共合肥市委关于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 加快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之都奋力谱写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合肥篇章的决定》,打造“创新之都”正式列入日程表。

2018年6月,合肥又成为G60科创走廊节点城市。

2018年10月,合肥滨湖科学城(国家级合肥滨湖新区)正式挂牌,正在全面开展加快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之都的建设。

……

如今,合肥不仅要在科技创新上继续突破,还要代表国家,在更高层次上参与全球科技、产业、文化等方面的竞争与合作,建设制度创新、科技创新、产业创新和文化创新等相协调的升级版创新型城市,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之都。

众多“No.1”科技成果

相继诞生

将“创新”化成一种气质融入城市,由内而外迸发出强劲发展动力和活力。合肥从制造走向智造,科技创新绽放出“领跑者”的姿态。

高分五号卫星载荷、大气环境立体探测实验研究设施、EAST全超导核聚变装置模型……在本次展会上,来自“科学岛”的多款展品将展出。

“科学岛”是合肥的科技“网红”。就在不久前的11月份,一则新闻引来各方关注:我国大科学装置“人造太阳”,实现等离子体中心电子温度首次达到1亿度等多项重大突破。

这条有些拗口的科技新闻,背后有着重大的科学意义。

“人造太阳”——东方超环(EAST)是世界上第一个非圆截面全超导托卡马克,也是我国第四代核聚变实验装置,它的科学目标是让海水中大量存在的氘和氚在高温条件下,像太阳一样发生核聚变,为人类提供源源不断的清洁能源。此次成果的取得,为人类开发利用核聚变清洁能源奠定了重要的技术基础。

只要方向是对的,就不怕路途艰辛与遥远。回看合肥的科技创新之路,众多具有引领意义的科技成果在肥相继诞生。

潘建伟团队取得多项世界领先的量子通信成果,实现世界首次洲际量子通信;

汽车变速器、集成电路等核心技术打破国外垄断;

江淮汽车首次发布自主研发的液冷技术,实现国内新能源汽车电池热管理技术重大突破,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科大讯飞与哈工大联合实验室再次在由斯坦福大学发起的机器阅读理解领域权威评测中登顶;

“中国声谷”,已形成从基础研究、技术研发到应用的语音及人工智能产业链,去年实现产值超500亿元。

如今,合肥已形成人工智能、新型显示、新能源汽车、集成电路、生物医药、创意文化六大产业集群,2017年以来产值平均增速近20%,培育了一批具有创新能力的排头兵企业。

创新森林引来

“凤凰”纷落巢

在本次展会上,合肥本源量子计算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将带来自己的展品——量子芯片与量子测控。

今年26岁的孙伟成是这家执行董事。与他的年龄一样,这家公司的发展方向同样很“新”——量子计算机的研发、推广和应用,正努力成为量子计算行业的引领者。

九年前,孙伟成还是中科大的一名大一新生。本科毕业后,他进入中科院量子信息实验室,研究方向为量子信息。2017年9月,本源量子公司成立。这家公司由中科院量子信息实验室博士团队创立,是国内第一家以量子计算机的研制、开发和应用为主营业务的初创型公司。

“合肥对我们创业给予了很大支持,高新区给我们提供了办公场所等扶持政策,让我们这家年轻企业有了发展的底气。”孙伟成说。

蓄水育鱼,活水不断。

在科技创新扶持方面,合肥从来不分项目“大小”,致力为科技创新企业培育成长的沃土,营造良好的发展生态,逐步形成一片枝繁叶茂的科技“森林”。

合肥市在全国率先创新科技投入机制。“1+3+5”政策体系,即推动新兴产业发展的1个若干规定、3个管理办法和5项具体政策。扶持方式上,通过基金、“借转补”、财政金融产品和事后奖补等多种投入方式,吸引金融和社会资本跟进,发挥财政资金放大效应。

目前,合肥市已设立政府投资引导基金,投资参股成立集成电路等多个创业投资基金,通过引入风险投资,逐步形成以政府资金为引导、社会资本广泛参与的多元化风险投资体系和投融资担保体系。

在探索推进科技创新发展的进程中,合肥市聚焦体制机制改革,协同推动科技、产业、资金、人才政策,在全国率先改革科技投入体制,逐年加大财政科技投入,构建形成具有合肥特色的自主创新政策体系,努力打破创新资源条块壁垒,初步构建形成“源头创新—技术开发—成果转化—产业创新”的创新链条。

梧桐树上凤凰栖,“养人”的合肥让创新人才找到属于自己的舞台。

在被誉为世外桃源的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并非安徽人的“哈佛八剑客”,却接连在此安了家。在哈佛大学医学院博士后王俊峰看来,好的前景与好的平台是最吸引他的一点。“用一句话打比方,合肥是吸引人才的强磁场。”中国科学院强磁场科学中心研究员刘青松如是说。

当前,合肥拥有高等院校60所、在校生60多万人,拥有各类研发机构超过1400家,合肥已拥有各类人才173.3万人,其中两院院士108人。

一座崇尚创新的城市,必然是一座开明开放的城市。

站在改革开放40周年的节点上,展望新时代,合肥正充分发挥国家创新战略平台叠加效应,突出以科技创新引领全面创新,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把合肥打造成为新产业、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的策源地。

责任编辑:刘爽

网友评论
相关推荐
百姓民生
人物专访
Copyright © 2018-2019 消费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号:皖ICP备18013124号-1  皖公安备:34011102000960号
邮编:230011 电话:0551~61865116,63685118 地址:中国·合肥市庐阳区 技术支持:合肥思讯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