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消费网
合肥 芜湖 蚌埠 阜阳 安庆 淮南 马鞍山 铜陵 宣城 池州 黄山 六安 宿州 淮北 滁州 亳州 巢湖 天长 明光
当前位置:首页 > 合肥 >
合肥公认的好豆腐将成“绝唱”?
2018-11-14 来源:江淮晨报

据江淮晨报报道  11月13日,在新站高新区磨店的少荃湖畔,刘霞的磨坊墙上还画着一幅幅古老手工豆腐制作过程的画。 晨报记者 高博 摄

“好吃的豆腐,手工压制的豆腐,快来买啊!”20年前,为了生活,刘霞在自家的豆腐坊里从天黑做到天亮,再推着板车去集市上叫卖。没想到,这豆腐一做竟是20多年,如今成为“磨店豆腐”的金字招牌,不仅有老百姓的口碑,还引来了政府的关注,要将她家的豆腐树成合肥的“地理标志”。现如今,磨坊已经建了三期,做的豆腐还是那个味道,还有老顾客特意从广州开车来,买了豆腐带走,只为那一句“吃的就是这个味道”。

磨坊不大,名气却不小

上午8点多,这个只有六七十平方米的磨坊里已经忙碌得热火朝天。磨坊里烧着大锅,气温比室外要高一些,却不显得闷热难受。如若再往前推上三四个月,这里便如烤箱一般,让人汗如雨下。

这里就是刘霞的磨坊,位于新站高新区磨店的少荃湖畔。磨坊已经建到了第三期,但仍旧不大,工人也不多。刘霞今年已经53岁,虽然从一人小作坊到豆腐坊的老板娘,儿子也开了农家乐,日子越过越红火,刘霞却仍然闲不住,“平时一般在(消耗)300斤到400斤豆子,节日就多了,能做到1000斤。我和五六个工人一起上,不睡觉地干。”

这个磨坊里,除了磨豆子打浆这一步从石磨换成了机器,其他全都是手工。“泡豆子、打浆、铁锅煮豆浆、点膏、再放入缸中养着,便可做豆腐、千张、干子、豆腐皮了。”刘霞将做豆腐的过程一一道来。在磨坊的墙上,还画着一幅幅古老手工豆腐制作过程的画。

一年365天,每天这个豆腐坊里做出来的豆腐、千张等一切豆制品,全都会在当天售罄。“给合肥的几家酒店供应,还卖给一些散客。我这边人少,一天能做的量有限,还要留给自家农家乐用一些,自然供不应求。”说起这磨店豆腐,十里八乡的人都只认刘霞这一家。

从做豆腐起家度过最艰难岁月

晶莹如白玉,凝脂如肌肤,弹指可破,说的就是刘霞家的豆腐。苏东坡先生也曾赞豆腐是“煮豆为乳脂方酥”。当代文化大家余秋雨曾大赞磨店豆腐,“坐飞机到磨店吃豆腐都值得”。

对于刘霞来说,他们一家人是靠做豆腐起家的,这小小的豆腐块曾救过他们一家人的命。

20多年前,刘霞家中遭遇变故,一时间生活都成了问题。那时,丈夫在外打零工,她在家带着年幼的儿子,还有婆婆需要赡养。危难之际,刘霞重拾做豆腐老本行。“我以前就在别人的磨坊里跟师傅学过做豆腐,后来自己摸索着做了,做的味道也还不错。”她每天起早贪黑,凌晨三点就起来,做了豆腐,再推着一辆板车去集市上叫卖。渐渐地,大家都知道她家的豆腐好吃,生意也好了起来。

回忆当初,刘霞提起卖豆腐的交通工具,而这些工具也见证着豆腐坊的变化。“我从拉板车到脚踩三轮车,再到电动三轮,现在是小飞虎汽车。日子是不是越过越好了?”刘霞性格豪爽,话语间好似一位女中豪杰。顾客上门来找磨店豆腐直呼“要的就是这个味儿”

磨坊里,一位中年师傅正在一张一张地揭着热气腾腾的豆皮。他身穿着一套蓝色大褂,一副老手艺人的模样。他就是刘霞请的一个大师傅,名叫沈斌,今年53岁,也是这磨坊里唯一一个和刘霞一样懂得所有做豆腐秘诀的师傅。

磨坊里摆放着磨豆腐的各种工具,大铁锅、大浆缸、木制压榨板、柴火灶、高高的黄豆堆。一个五六十岁模样的女子,正从大铁锅里往大浆缸里一瓢一瓢地舀着泛着白沫的豆浆,那豆浆的香气弥漫着整个屋子,让人忍不住要流口水。接下来就是最重要的“点膏”。“这膏要是点不好,整个豆腐的味道、口感就全不对了,就等于全失败了。”刘霞说道。

在大缸养上十分钟左右,豆浆便凝固成豆脑,刘霞一瓢一瓢舀到木制的压板内,用石头压制到没有水滴下,豆腐便成了。

一个上午,开着车来这里的散客络绎不绝。一位姓彭的先生带着妻子和一对老夫妻一起来到磨坊,“老板,今天做豆腐了吗?快给我多拿点带走。”彭先生年幼时曾住在磨店,吃惯了这磨店豆腐的味道。如今全家人已移居广州多年,每次回合肥都要带上许多。彭先生告诉记者,在广州,家家户户经常吃豆腐,但豆腐却比不上咱磨店的豆腐,这豆腐才是最好吃的,“即使现在已到天命之年,仍然还记得这个味儿。”

恐无人继承老工艺呼吁申请“地理标志”

在这磨坊里全都是年过五十的人在忙碌着,丝毫见不着年轻人的影子。刘霞年岁渐渐大了,常年在磨坊做豆腐,也落下了腰疼的病根。“我带过三个徒弟,最后都吃不了这苦,走了。俗话说得好,人生有三苦‘撑船打铁卖豆腐’,现在年轻人哪里吃得了这个苦。”刘霞笑着说道。这也是他们的磨坊至今也无法扩大规模的一个重要原因。

与她有着同样感触的还有老沈。问及让谁去继承他的豆腐工艺,他苦笑着摇了摇头。沈斌心里明白,也许等他们这个磨坊里的人都干不动的时候,这门手艺也就失传了。

刘霞告诉记者,磨店以前有十家手工豆腐坊,如今也只剩下零星一两家,“磨店豆腐已经有一百年的历史,如果真的销声匿迹,就太可惜了。”

近日,新站高新区市场监管局得知这一消息,正在呼吁将“磨店豆腐”申请为合肥“地理标志”,将这门老工艺和传统文化保留并发扬光大。

晨报星级记者 张梦怡/文 高博/摄

通讯员 朱波 王维法

 

责任编辑:刘爽

网友评论
相关推荐
百姓民生
人物专访
Copyright © 2018-2019 消费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号:皖ICP备18013124号-1  皖公安备:34011102000960号
邮编:230011 电话:0551~61865116,63685118 地址:中国·合肥市庐阳区 技术支持:合肥思讯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