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消费网
合肥 芜湖 蚌埠 阜阳 安庆 淮南 马鞍山 铜陵 宣城 池州 黄山 六安 宿州 淮北 滁州 亳州 巢湖 天长 明光
当前位置:首页 > 综合新闻 >
人民网三评“苹果偷听”之二:住手,不许动我的隐私
2019-09-05 来源:人民网-观点频道

       当你对着苹果Siri喃喃细语时,可曾想到远在大洋彼岸,有人在凝神细听?甚至这些数据还有可能被滥用,发生类似联邦快递的“错递”事件?

       信息是大数据时代的金矿。个人信息尤其是私密信息泄露的越多,大数据的分析越精准,一转手,就能变现为商业帝国的财富。当前,随着大数据分析技术的不断演进,大量单体信息被整合生成“整合型隐私”,令人防不胜防。例如,根据某女士购买化妆品由浓妆产品转为淡妆产品,同时开始浏览育儿网站,大数据就能推断出其已怀孕这样本身极为隐秘的讯息,从而向其推销婴儿产品、少儿保险等。

       对用户的精准“画像”,当然有利于为用户提供更为贴心的服务,但是同时,它也成为刺激企业谋取增值利益的催化剂和加速器。更有甚者,一些不良商家还会向关联方售卖这些隐私信息,获取非法的超额利益。

       更令人担忧的是,网络隐私侵权常常是“无痕伤害”。一些互联网企业收集、分享、使用隐私信息,完全是在公民没有察觉的状态下进行的。“无痕伤害”绝不意味着伤害不存在,其隐性和滞后的特征,反而会令伤害余波不断、甚至放大。

       苹果、陌陌等等公司都会赫然设置“隐私政策”“隐私条款”或者“用户协议”,信誓旦旦地表示要保护用户的隐私。但是,当我们面对“苹果偷听”,以及此起彼伏的数据泄露、窃取、滥用、非法谋利等种种乱象时,面对诸如ZAO这样的换脸APP,明确要求用户承诺“全球范围内完全免费、不可撤销、永久、可转让授权和再许可的权利”这样的霸王条款时,我们的神经是否会被刺痛,我们是否还有信心认为自己的隐私处在安全状态?

       隐私信息是我们安全生活的屏障,精神世界的衣服,“不被打扰的权力”。当前个人隐秘信息被盗用滥用,已带来骚扰信息、诈骗横行、数据窃取、人肉搜索等系列恶果。一些互联网企业肆意收集、恶意使用、无底线分享用户隐私,折射出这些企业对法律缺乏敬畏,对用户缺乏尊重,对利益的疯狂追逐已经达到了利令智昏的状态。

       任由这匹“瞎马”拼命跑下去,未来可能就是一个“裸奔”的世界,人人自危。有“财”无德,其行不远。打着“隐私协议”的幌子,做着“偷听”主人的买卖,总把用户安全挂在嘴边的互联网企业们,越来越不让人放心了。面对隐私保护乏力这样人类共同的焦虑,互联网企业应用真情回报信任,让良知和道义相伴,担起坚实的社会责任。“苹果们”既然认可用户是“上帝”,就应该惕励自省,为用户守牢隐私信息的藩篱。

       在我国,隐私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曾被当作“阴私”,与“不名誉”相关联,不受待见。进入网络时代,人们对优惠便捷的追求,对各类应用APP的追捧,也让许多人有意无意放弃了对隐私的自我保护。但是有一点必须明确,隐私属于公民的“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即使有人自我保护意识不强,也绝不能为窃取隐私提供一丁点的合理性。

       道理很简单,就算我夜不闭户,你也不能顺手牵羊。

责任编辑:徐涵

网友评论
相关推荐
百姓民生
人物专访
Copyright © 2018-2019 消费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号:皖ICP备18013124号-1  皖公安备:34011102000960号
邮编:230011 电话:0551~61865116,63685118 地址:中国·合肥市庐阳区 技术支持:合肥思讯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