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消费网
合肥 芜湖 蚌埠 阜阳 安庆 淮南 马鞍山 铜陵 宣城 池州 黄山 六安 宿州 淮北 滁州 亳州 巢湖 天长 明光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风采 >
奋斗 创新 攻坚——中国航天传承的精神密码
2019-12-17 来源:经济参考报
原标题:奋斗 创新 攻坚——中国航天传承的精神密码

       “北斗”导航、“神舟”飞天、“嫦娥”探月……近年来,我国航天事业在继承前辈奋斗基础上不断取得新突破、创造新成绩。今年国庆前,来自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的“北斗、神舟、嫦娥”团队更是被授予了“最美奋斗者”称号,成为全国22个最美奋斗者集体其中一员。

       日前,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北斗、神舟、嫦娥”团队的有关负责人:北斗二号总指挥兼总设计师杨慧,载人飞船系统、空间实验室系统总指挥、载人航天总体部副部长何宇,嫦娥四号探测器项目执行总监张熇接受了记者的采访。从他们身上,可以深切感受到中国航天传承的精神和信仰,并探寻中国航天不断创新、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精神密码。

       “不断创新是北斗不断超越的动力”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供图

       北斗一号在摸索中起步、北斗二号攻克多项关键技术、北斗三号实现我国导航卫星能力的飞速提升和跨越……多年来,“中国北斗联天下”的使命和心愿,驱动着一批又一批北斗团队科研人员一往无前。

       在北斗一号总指挥李祖洪、北斗一号总设计师范本尧等的带领下,老一辈北斗人逐一攻克了瓶颈技术难关,于2003年建成了北斗一号系统,使我国成为继美、俄之后第三个拥有自主卫星导航系统的国家。

       北斗二号的研制团队接过老一辈北斗人的旗帜。为实现快速形成区域导航服务能力的国家战略,攻克了以导航卫星总体技术、高精度星载原子钟等为代表的多项关键技术,打破了国外的技术封锁,建成了国际上首个混合星座区域卫星导航系统。

       北斗三号研制团队更是在前人基础上,实现了我国导航卫星能力的飞速提升和跨越,2018年12月27日,北斗三号基本系统正式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及全球提供基本导航服务……

       李祖洪曾说:“要想突破技术封锁,唯一的办法,就是自己成为巨人。”回顾多年来的奋斗历程,作为北斗二号总指挥兼总设计师的杨慧对此深有感触。

       20多年间,“北斗”团队不断传承“自力更生”的宝贵精神,并把它融入每一位北斗人的血液。

       为了排除技术隐患,“北斗”团队会花费超过一般卫星3倍多的时间反复验证、测试、迭代,甚至会主动帮助生产厂家改进技术和管理流程,毫无保留地传授经验。

       “即便是在最艰难的时候,我们也从未动摇过国产化的信心和决心。”杨慧说。

       秉承“探索一代、研发一代、建设一代”的创新思路,“北斗”团队始终把发展的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杨慧表示,不论是原子钟还是星间链路技术,为了攻破一个个“拦路虎”,我们唯有靠勤奋与智慧,靠奋斗与实干。

       仅以北斗三号目前的成绩单为例:自主研发了我国首个全桁架式卫星平台,承载效率等指标达国际一流水平;首次实现独具特色的新型导航信号播发,极大提升了用户抗干扰能力和测距精度;突破多轨道混合星座星间链路技术,实现导航星座“一站式管理”;突破卫星自主健康管理技术,卫星信号非计划中断次数达到国际先进导航卫星服务水平……

       在孜孜不倦追求技术创新的同时,杨慧和同事们还立足系统工程管理理念实现了“一支队伍,多个任务,协调统一”项目群管理的全面创新,创建了我国导航卫星全寿命周期管理新模式。

       “国产化我骄傲,国产化我心跳。”杨慧常常和同事们这样戏称国产化。她告诉记者,“骄傲”体现了她们的工程自信,经过多年系统研究,北斗最终建立了器部件国产化从研制、验证到应用一体化体系,关键单机、元器件100%国产化;“心跳”则是因为北斗的国产化是在不断摸索和“归零”中提升的。

       “我们曾在太空中找回一度失联的卫星,每一个新的难题,都在考验着我们的心脏。骄傲与心跳,充盈了北斗人砥砺前行的道路,也见证了我们在奋斗中与北斗系统共成长,不断创新是北斗不断超越的动力。”杨慧说。

      “航天人最擅长打攻坚战”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供图

       载人航天工程是世界航天高新技术发展水平的集中体现,也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

       27年来,面对规模最大、系统最复杂、技术难度最高的航天器,“神舟”团队从零起步,取得了包括研制神舟飞船、天宫空间实验室、天舟货运飞船和新一代飞船缩比返回舱等在内的一系列重要成果,先后将14人次航天员成功送上太空并安全返回,实现了载人天地往返、航天员出舱、空间交会对接、推进剂在轨补加等多项核心技术的突破。

      “中国的载人航天工程肩负着振奋民族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的使命,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任务。”作为载人飞船系统、空间实验室系统的总指挥,何宇这样形容自己的事业。

       “神舟”团队是负责我国载人航天器研制设计工作的主力军。何宇告诉记者,自工程立项伊始,他们就牢固树立起勇攀科技高峰、以载人航天技术创新支持航天强国建设的理念,秉承“使命因艰巨而光荣,人生因奋斗而精彩”的信念,用实际行动践行着“用成功报效祖国、用卓越铸就辉煌”的承诺。

       “在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深刻地认识到,太空探索永无止境,航天梦圆任重道远。”何宇介绍,当前我国载人航天事业已全面进入空间站工程建设的关键时期,神舟载人飞船、天舟货运飞船、天宫空间站、巡天光学舱、新一代载人飞船、载人月球探测等任务同时开展,以空间站核心舱为代表的多个型号任务正在北京、上海、天津等地并行研制,工作量大、并行程度高;其中,载人月球探测任务正处于关键期,项目实施周期短、要求高。

       “航天人最擅长打攻坚战。未来,我们将始终坚持首飞意识和载人标准,围绕科研生产模式转型升级和全面深化改革,全面完成空间站建设和载人月球探测论证等重点任务。”何宇说。

“探月工程的成功是一代代探月人不断奋斗的结果”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供图

       “嫦娥”团队,由从事探月工程航天器研制的广大科研和技术人员组成。最早的探月工程的论证工作,从20世纪90年代就已经开始。到2001年11月,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成立探月卫星论证组,标志着探月工程论证正式启动了。

       2003年底,五院与中科院一起,在国防科工局的统一安排下,完成了我国探月工程“绕、落、回”三步走发展战略和“探月一期工程-绕月探测卫星可行性方案”。

       2004年2月,探月工程三步走发展战略获批,探月工程一期正式立项。之后,我国的探月工程有了一个美丽的名字——“嫦娥”。

       “15年来,我国探月工程取得了嫦娥一号、二号、三号、五号飞行试验器、四号任务的五战五捷,实现了中国航天在深空探测领域的跨越式发展,突破了多项关键技术,取得了大量科学成果,有效提升了我国空间科学领域的研究和探索能力,获得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与认可。”张熇说。

       2019年初,嫦娥四号成功在月球背面着陆,创造人类探索月球的新纪录。嫦娥四号落月的瞬间,作为嫦娥四号探测器项目执行总监的张熇,流下了激动的泪水。她和叶培建院士两代“嫦娥人”的经典握手,也在互联网上广为流传。

       “探月工程的成功,是一代代探月人不断奋斗的结果。”张熇说,2001年开始论证时,叶培建院士是论证组组长,褚桂柏、杨维廉、姜昌、李铁寿等老专家是论证组的主力,他们把自己多年的学识与经验毫无保留地交给了后辈。现在,他们中的大多数都已经退休了,而探月工程的队伍也已经发展壮大,形成了50岁左右的两总、40岁左右的主任设计师、30岁左右的主管设计师队伍的梯队。

        从一开始,探月工程的研制,就形成了既严谨务实又敢于创新,既心怀梦想又脚踏实地的作风。

      张熇介绍,在论证一期工程时,以孙家栋院士为首的老一辈航天人,提出了“利用成熟技术尽快实现走出地球”的方案,使我国仅用3年多时间就实现了奔月梦想;在论证二期工程方案时,“嫦娥”团队大胆提出了要研制我们自己的变推力发动机,要做着陆自主地形识别与避障等先进的技术方案,确保了后续登月着陆的圆满成功。

       在“嫦娥”团队中,既有不断攻克技术难关的科研人员,也有在总装一线用一针一线缝好我们的多层的工人师傅;有协调统筹各项工作的指挥,也有生产一线编织上千条工艺的工艺师……

       “他们,每个人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认真、努力,做着平凡而又不平凡的工作,他们每一个人都是最美的奋斗者。”张熇说。

       张熇告诉记者,2020年,她和团队还将完成探月三期工程——嫦娥五号采样返回任务和发射我国第一颗火星探测器。后续还有嫦娥七号、六号、八号,小行星探测器任务,木星探测任务等等……深空探测的路才刚刚开始。

       “我们全体队伍,将进一步发扬‘追逐梦想、勇于探索、协同攻坚、合作共赢’的探月精神,不断创新,不断攻坚克难,圆满完成好后续任务,把深空探测事业发展得更加壮大,为航天强国的建设作出我们的贡献。”张熇说。(胡喆 北京报道)

 

责任编辑:徐涵

网友评论
相关推荐
百姓民生
人物专访
Copyright © 2018-2019 消费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号:皖ICP备18013124号-1  皖公安备:34011102000960号
邮编:230011 电话:0551~61865116,63685118 地址:中国·合肥市庐阳区 技术支持:合肥思讯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