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消费网
合肥 芜湖 蚌埠 阜阳 安庆 淮南 马鞍山 铜陵 宣城 池州 黄山 六安 宿州 淮北 滁州 亳州 巢湖 天长 明光
当前位置:首页 > 人物专访 >
马旭:毕生节俭 只为一次“奢侈”
2019-09-04 来源:北京青年报

原标题:捐赠千万 女空降兵坚守助家乡

  点滴积蓄,汇成大河灌溉一世的乡愁。毕生节俭,只为一次“奢侈”——老人将一生的积蓄1000万元捐赠给家乡,建设教育事业。这位老人就是女军医旭,同时,她还有一个特殊的身份——我国第一代女空降兵。

  马旭

  2018年9月13日,有一位老人在三人的陪伴下,来到工商银行武汉机场河支行,对工作人员提出,要向一个外省账户转账。因老人年岁已高、汇款金额巨大,银行工作人员怕老人被骗,采取相应措施并报警。警方赶到后,真相大白,原来老人未曾遭遇诈骗,而是想给家乡捐款,扶持青少年教育。

  这位老人名叫马旭,年少参军后远离家乡,却一直思念着生养她的土地。1000万的存款,由她几十年的工资、理财、利息、专利收入等一点一滴积攒而来。

  每逢国庆节,一向节俭的马旭也遵循着自己的仪式感——在过去多年的国庆节里,马旭会与老伴换上干净的衣服,做些好菜,开心地庆祝一番。2019年,马旭期待着国庆节的到来,她想来北京看升旗仪式,为祖国献上自己的祝福。

  她的青春

  一代女伞兵创两项纪录

  20年间跳伞140多次

  作为一名女军医,马旭还有一个特殊的身份——我国第一代女空降兵。1961年,我国组建中国人民解放军空降兵。当时,28岁的马旭作为一名军医,被派往部队担任跳伞训练的卫勤保障。自此,马旭与空降兵结缘。她鼓起勇气向组织提出,也想参加跳伞训练。

  那时,还没有女兵跳伞的先例。马旭身高1米53,体重仅70多斤,也达不到伞兵的标准。“小马,跳伞可不像踢毽子那么简单。”伞训教员婉拒了马旭。后来,在训练场上,马旭看到战友们在训练跳高台,她心痒痒,也想上去尝试,刚上了两个台阶,就被教员拉了下来。既然不能在训练场上练,那我就自己练。马旭想着。

  回到家后,马旭挖了三尺多深的大坑,填满沙子,还找了两张桌子,把它们拼到一起,再将两把椅子叠放在桌子上,作为简易的高台,不断地往沙坑里跳。白天,马旭一有空便去训练场偷学动作要领,晚上便回到家再练习动作。她每天要求自己跳五六百次。半年后,马旭觉得自己达到了大纲要求,主动找到主持伞训的副师长,再次提出参加跳伞训练的请求。当着其他战友的面,副师长对马旭说,“如果你跳得比他们好,就上。如果跳得比他们差,以后就别再提这事了。”

  当着其他战士们的面,马旭连跳了三次。每一个动作都一气呵成,而且动作完全标准,两条腿像钉子一样,死死地钉在地面上,一点也不晃荡。跳完后,马旭的心紧张得怦怦跳。突然,训练场上响起千余名战士们的掌声,副师长也挑不出半点错。就这样,马旭被批准加入了跳伞训练。

  1962年,马旭第一次正式跳伞。当时,她离地面有500多米,跳下去时,75斤的马旭背着100斤的伞包,在空中没有感到一丝害怕。后来,部队领导还用她的经历来激励其他伞兵,“马旭那么小的个子都敢跳,你们有什么不敢的!”

  自此,马旭一跳便是20余年,她的身影遍布我国大江南北。20年间,马旭跳伞140多次,创造了我国跳伞次数最多的女兵和空降年龄最大的女兵这两项纪录。

  退休后致力于科学研究

  1995年7月的《解放日报》曾报道,马旭研制出的高原跳伞“供氧背心”,填补了空降兵高原跳伞供氧上的一项空白。而与马旭一同研究创造的伙伴,是她的丈夫颜学庸。正是这对军中伉俪,通过自己的亲身跳伞训练,才研制出了高原跳伞“供氧背心”。

  20世纪80年代,二人退休后没有停止工作,而是转向了跳伞科研。马旭与颜学庸从实际问题着手,用科研来寻求解决路径。据马旭介绍,为了打仗,空降兵的降落速度很快,有着很高的风险。空降兵在着陆时,因速度快而产生的巨大冲击力,腰部、踝部很容易骨折。

  因此,马旭与颜学庸想研究出一种护具,他们为此寻求过多种办法,但都一一被放弃。最终,二人在看战士们踢球时获得启发,发明了有双层橡胶的充气护踝。这项重大突破使得空降兵降落着陆时,能有效达到缓冲的效果,使空降兵着陆时冲击力减半。为了试验发明的有效性,夫妇俩还曾亲身反复试验。1989年,这项发明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在空降兵部队推广使用。这也是我国空降兵获得的第一个专利。在部队中,马旭注意到,不少空降兵患有胃病。她便从胃病着手开始研究,发明了治疗萎缩性胃病的药剂和治疗胃部肿瘤的一种药剂。两种药剂均获得了专利。

  这些专利,都是夫妇俩发明创造成果中的一部分。几十年里,马旭和颜学庸结合医务工作和跳伞经验,在军内外报刊发表了100多篇学术论文和体会,并撰写了《空降兵生理病理学》《空降兵体能心理训练依据》。对于所取得的科研成果,马旭称离不开部队提供的各项支持。

  心系家乡教育 “空投”千万元

  马旭是哈尔滨木兰县人,退休后一直居住在湖北黄陂。2018年9月13日,因为一场“美丽的误会”马旭的事迹逐渐广为人知,她的“千万秘密”也被揭开。当日上午,马旭与颜学庸及另外两人共同来到工商银行武汉机场河支行。在银行,马旭向工作人员提出,要向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木兰县的一个账户转账300万元。由于金额巨大,引起银行工作人员的警惕。为了防止老人上当,银行工作人员将两位老人与同行的两人隔离开,并第一时间报警。警方赶到后,核实了双方身份,确认了马旭老人未遭遇诈骗,捐款确有其事。

  原来,在2017年的一次战友聚会上,心系家乡的马旭通过战友联系上了老家的木兰县教育局,一是希望将毕生积蓄1000万元毫无保留地捐给家乡,用于教育与文化事业;二是希望去世后骨灰可以送回家乡,与父母放在一起。此次汇出的300万元正是马旭汇出的第一笔善款。“2018年8月末,老人有一笔300万元的理财产品到期,我们到武汉后,就一起去工商银行办理了汇款。2019年3月底,老人还有另一笔500万元的理财产品到期,预计明年4月捐出。同时,老人在邮政储蓄银行还有200万的活期存款也将捐出,这就是1000万元的由来。”木兰县教育局局长季德三说。

  2019年,马旭的捐款心愿已达成。谈起捐赠毕生积蓄的心愿,马旭称由来已久。与颜学庸结婚后,志同道合的夫妻俩很快达成共识,要将毕生积蓄捐给家乡,建设青少年的教育事业。

  这1000万元的财产,由几十年来的工资、理财、利息、专利收入一点一滴汇聚而成。几十年来,夫妻俩生活简朴,居住在武汉黄跛区的一间小平房里,家中陈设极为简陋。

  在家中,老人口中最宝贵的财富竟是那一垛垛医学书籍与外文读物。这些很难让人将他们与千万元的巨额财产联系在一起。

  在物质方面,马旭夫妇也没有太多追求,每天穿着部队的迷彩服,皮鞋破了也舍不得扔。就这样,马旭夫妇将每一分、每一元全都攒了下来。虽然吃住极其简单,但马旭老人身体仍保持着健康状态。马旭称,她以后还会继续捐钱。“钱不用给自己留。我和老伴有退休工资,生活、看病方面都有保障。”

  时代影响

  耐得清贫

  守得心灵的高贵

  “少小离家,乡音无改。曾经勇冠巾帼,如今再让世人惊叹。你点滴积蓄,汇成大河灌溉一世的乡愁。你毕生节俭,只为一次奢侈。耐得清贫,守得心灵的高贵。”这是2018年《感动中国》人物给马旭的颁奖词。

  当银行账户达到1000万元的数值时,马旭没有选择去奢侈地挥霍,没有想过留给自己;在捐款事件引起广泛关注时,她也没有对捐赠千万的行为引以为傲。她语气平静,像在诉说一件家常小事,但却饱含深情。

  今年6月29日,时隔72年,马旭在老伴颜学庸的陪伴下,第一次回到家乡黑龙江省木兰县。6月29日上午,当车辆驶入木兰县境内时,马旭老人便控制不住情绪,潸然泪下。下车后,马旭扶着松花江大桥的栏杆,回忆起了母亲在江边呼喊她名字时的场景。

  6月29日下午,马旭回到娘家建国乡建国村李国宝屯。一下车,马旭就被热情的乡亲们簇拥着,乡亲们与马旭都忍不住落泪。随后,在马家孙辈们的搀扶下,马旭进入了娘家的院子。如今的马家已五世同堂,马旭向家人们讲述着家族历史,又听到晚辈们都有参军经历,感到十分欣慰与高兴。

  马旭此行还来到了以她名字命名的木兰县马旭文博艺术中心,查看马旭文博艺术中心的施工进度。此前,马旭将1000万元捐给家乡木兰县以后,木兰县按照马旭的愿望,将善款用于建造马旭文博艺术中心,解决木兰县孩子们没有校外教学场地的难题。

  目前,这个青少年教育基地已经开工建设,预计10月份竣工验收。

  对于即将到来的国庆节,马旭表示自己一直期待着。在之前的国庆节里,一向节俭的马旭与老伴也遵循着自己的仪式感。每逢国庆节时,马旭总会怀着无比高兴的心情,与老伴换上干净的衣服,做些好菜,庆祝一番。“没啥也不能没有祖国。过去我们那个年代,没有饭吃,还被那些‘列强’欺负。现在我们自己的祖国强大了,繁荣昌盛,越来越好。”

  2019年国庆节,马旭计划来北京为新中国庆生,献上自己的祝福。“我从来没去过北京,我想去北京看升旗仪式。”马旭说。

  光阴故事

  礼义忠廉的故事

  早已融入她的血液

  1933年,马旭出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木兰县一个中医世家。由于父亲早年去世,马旭与母亲、弟弟相依为命,生活清贫。

  1947年5月,马旭入伍从军。参军前的夜晚,母亲为马旭连夜洗衣、缝衣,天亮后,母亲煮了两个鸡蛋,还将一个铜钱缝进马旭的衣服口袋。多年后,马旭仍能梦到,母亲为她连夜缝衣的场景。

  从军改变了马旭的一生。在东北军政大学吉林分校学习半年后,马旭成为解放军的一名卫生员。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马旭被保送到军医大学,她将第一个月发放的20元钱与母亲的那枚铜钱一起存进了银行。

  1961年,中央军委刚组建空降兵部队,马旭被调入空降兵部队,负责跳伞训练的卫勤保障,随后提出参加跳伞训练申请。1962年,马旭第一次正式跳伞。

  1963年,马旭与同为空降兵的战友颜学庸组成家庭。为了将全身心投入到空降兵工作中,二人经过商议,决定不要孩子。56年来,这对军中伉俪相濡以沫。20世纪80年代,二老离休,他们没有“安享晚年”,而是开启了新的科研道路,几十年来发表百余篇学术论文。

  2018年,身在湖北的马旭将毕生积蓄捐给千里之外的家乡教育。已八旬高龄的她仍能流畅地唱起母亲的大鼓书,古今礼义忠廉的故事早已融入她的血液,成为一种坚守。(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张夕 统筹/池海波)

责任编辑:徐涵

网友评论
相关推荐
百姓民生
人物专访
Copyright © 2018-2019 消费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号:皖ICP备18013124号-1  皖公安备:34011102000960号
邮编:230011 电话:0551~61865116,63685118 地址:中国·合肥市庐阳区 技术支持:合肥思讯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