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消费网
合肥 芜湖 蚌埠 阜阳 安庆 淮南 马鞍山 铜陵 宣城 池州 黄山 六安 宿州 淮北 滁州 亳州 巢湖 天长 明光
当前位置:首页 > 财经金融 >
谷新生:关于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若干思考
2018-06-08 来源:安徽网
    目前,全国上下掀起了学习领会和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的高潮。十九大报告不仅是一个五年规划,更是一个可影响到2050年甚至以后的长期战略。十九大报告中关于金融的论述指出:“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提高直接融资比重,促进多层次资本市场健康发展。健全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深化利率和汇率市场化改革。健全金融监管体系,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理解领会这段话的核心要旨,是对新时代的金融工作提出了三个新的要求:第一,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就是所有的金融都要以服务实体经济为重任;第二,健全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调控架构,表明金融宏观调控有两个方面,一个是健全货币政策,一个是宏观审慎政策。第三,特别强调“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就是说现在金融领域已有局部或区域将要发生风险或已经发生了风险,要严控风险并处置好已发生的风险,将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总体来说,就是现在和将来很长一段时间,围绕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这个核心,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开展和落实金融的各项工作,防范好系统性金融风险。

一、对实体经济的理解

1.实体经济的概念

一般认为,实体经济就是指那些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部门或行业,最典型的有机械制造、纺织加工、建筑安装、石化冶炼、种养采掘、交通运输等。有专家认为:“实体经济主要是指经济运行以有形的物质为载体、进入市场的要素以实物形态为主体的经济活动,主要包括农业、制造业、传统服务业等领域。”由此可以看出,实体经济囊括了第一、二、三产业的领域,不只包括人们传统意义上所理解的制造业。按照百度百科的解释,“实体经济是指人通过思想使用工具在地球上创造的经济。包括物质的、精神的产品和服务的生产、流通等经济活动。”行业细分应该包括农业、工业、交通通信业、商业服务业、建筑业、文化产业等物质生产和服务部门。也包括教育、文化、知识、信息、艺术、体育等精神产品的生产和服务部门。按照这样的理解,实体经济的范围非常广。实体经济始终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实体经济是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是国民经济的基本构成部分。

2.实体经济的特点和功能

(1)实体经济的特点

① 有形性

② 主导性

③ 载体性

④ 下降性

实体经济的下降性是由以下三个原因引起的:一是社会资源是有限的,某种资源枯竭会导致产品和服务的下降;二是某种产品或服务的空间和时间是有限的,满足到一定程度就会出现下降;三是某种产品或服务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们消费习惯改变或消费升级导致替代而下降。

(2)实体经济的功能

①满足人的基本生活资料的功能。

②提高人的生活水平的功能。

③ 提升人的全面素质的功能。

(二)对实体经济的基本认识和理解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在经济社会中影响广泛、作用深远。谈起金融,人们很容易将其与实体经济割裂视之,将其天然地归结为虚拟经济的行列,实则不然。从本质属性而言,金融首先是实体经济的一部分,而且是日益重要的一部分。但是,经过近二百年特别是近几十年层出不穷的金融创新和持续不断的金融自由化,实体经济已程度不同地被“金融化”和“类金融化”了,致使金融与实体经济的界限日益模糊。制造业企业正在转变为某种意义上的服务企业,产出服务化成为当今世界制造业的发展趋势之一。经济的服务化趋势,是造成经济生活中的虚与实、金融与实体经济难分轩轾的最重要因素。虽然实体经济不是实体企业,虚拟经济也不是虚拟企业,但是实体企业仍然是实体经济的主导和主要组成部分。所以在后面的叙述中,不作明显的区分。

众所周知,金融象科技一样也是一把“双刃剑”。20年前,亚洲多个经济体的货币相继贬值,金融危机席卷亚洲,是许多国家不能忘却的记忆;2008年,以美国次贷危机为导火索,“大而不倒”的金融机构轰然倒地,金融危机波及全球,影响直至今日,世界经济依然处在亚健康状态,这更是让人深刻感受到了金融的“双刃剑效应”。如何既让金融服务经济发展,又有效防范金融风险,考验着每一个国家的治理智慧。也是我国目前面临的严重问题。

在美国,美联储特别看重实体经济。次贷危机全面爆发以后,美联储就宣称"金融市场动荡没有损及实体经济"。而美联储的"实体经济"是什么概念呢?美联储的"实体经济"的意思,与之相关联的是除去房产市场和金融市场之外的部分,就美国经济数据的构成来看,其中包括制造业、进出口、经常账、零售销售等的部分被美联储笼统地概括为"实体经济"。是指民用的普通领域。实体经济尽管不是要害部门,但"实体经济"显然对于美国市场的日常运行具有关键意义,一旦"实体经济"出现震荡或反复,往往反映到美国人的生计问题上,像美联储十分关注食品价格指数和消费者核心物价指数以及库存和零售销售等指标,这说明美联储所谓的"实体经济"反映的是市场运行基本面的状态好坏。

那么在这样一个经济结构普遍调整的年代,美联储为什么坚持地盯住"实体经济"这个概念,并为了维护"实体经济"的运行态势而在所不惜呢?"实体经济"尽管不包含要害部门和尖端领域,但它却是一国市场稳定运行的最广泛基础,"实体经济"指标的偏差往往反映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并直接与民生疾苦和企业生存联系在一起,而美联储把近年来出现泡沫的房产市场和快速变化的金融市场排除在"实体经济"之外,由此也可以看出,美联储维护"实体经济"的良苦用心。

所以美联储过分强调"实体经济"这一概念,可能并没有什么意外之处,事实上欧盟等其他发达国家同样注重市场的这些日常指标。但是美欧对于中国开放市场和加快改革却显得迫不及待,与其关注"实体经济"的初衷大相径庭,尤其是人民币快速升值对中国"实体经济"领域带来的一系列剧烈影响,美欧对此是绝口不提,这实际上也是对中国的一种警示。

1. 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区别联系

2. 发展实体经济的重要意义

二、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存在的问题

1.全球经济金融形势整体回暖,但复苏力不充分、不平衡。

当前,全球经济加快增长,处于从亚健康走向完全健康的过渡时期。发达经济体逐步复苏,新兴经济体较快增长,全球经贸活动回暖。但是,复苏力度依然不充分、不平衡,个体和区域差距依旧较大。美国、中国经济有望稳定增长,对拉美和“一带一路”地区产生积极影响。欧洲经济走上全面复苏新阶段,需要密切关注政经前景。

2.全球银行业发展形势,稳中向好,新一轮竞争将到来。

(二)国内方面

1. 宏观上,主要是指国家层面。

2018年是全面贯彻十九大精神、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第一年,也是政府换届之年,各方面加快发展的动力和意愿将比较强。新兴行业将快速增长,新动能将持续增强,服务业将继续较快发展,实体经济结构性调整恢复。同时,房地产市场调整、传统动能由强转弱、货币金融政策易紧难松、金融和债务去杠杆任务艰巨、环保督查力度加大等都将给经济带来不确定性。

(2)中国金融体系特别是银行业将继续深化转型发展。

2. 中观上,主要指各级政府和金融体系方面。

第二是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不系统、不全面、不充分,违法成本低。一是没有形成全国性的信用氛围,守不守信显得不怎么重要;二是法律层面没有建立全国性的信用体系,条块分割,起不到威慑、制裁作用;三是失信惩戒力度小,违约成本低,助长了违约,恶意违约事件时有发生。

第四是监管存在问题。一是监管严重滞后,对新兴实体经济监管不力甚至没有监管;二是监管脱离实际、官僚主义严重,监管政策闭门造车、相当然;三是监管失当。如对网络借贷的监管严重不符合实际且名为支持实体经济实际支持不了实体经济的发展,也存在过度监管的问题。

第二金融资源配置投向失准。金融体系的功能不能完全适应实体经济转型升级和发展的需要,在结构调整产业转型升级特别是供给侧改革的的过程中表现为:商业银行依托贷款形式,通过利率管制压低资金成本,为重资产的制造业和固定资产投资服务,实体经济体系中大量轻资产的现代服务业、绿色环保产业、高科技产业、文化艺术产业、新兴产业则处于金融服务的薄弱环节。这样了造成严重的资源错配和浪费,实体经济融资需求得不到满足。

第四是银行对政府和企业的信息不对称,甚至缺乏了解。由于管理体制的原因形成条块分割,银行对政府的经济发展规划、发展的重点行业,以及需要解决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了解不够,对拟支持企业的管理水平、投资运营、经营变化、经济效益等情况掌握不充分,而政府对银行也没有管辖权,只能联系建议,导致银政、银企信息不对称,导致银行信贷支持不及时或不敢、不愿支持。

从企业来说,存在的问题更是不容小觑。

其次企业经营风险较高,主要表现为:一是企业对市场的适应能力不强,很多企业停留在简单的“干实事”份上,缺乏对市场风险和政策风险的分析研判,一有风吹草动,企业就适应不了;二是企业的管理能力不高、技术能力不强,很多企业经营管理能力不高、产品技术含量低、企业抗风险能力弱等问题十分突出,由于缺乏可持续发展能力,企业负债水平整体偏高,从而使银行信贷部门放贷风险过高。三是企业缺乏核心竞争力。我国中小企业缺乏先进的价值理念做指导,只注重短期经济效益而不注重企业文化的培育,片面强调公司或个人利益而缺乏对社会和公众的服务意识,中小企业的价值观中过分强调物质层面而忽视了员工内心的需求等;而企业组织结构不够科学,普遍存在战略管理不够合理,以至于企业的制造成本和管理成本较高;中小企业普遍存在企业技术水平较低,创新能力不足,产品同质化比较严重,企业信息化技术水平不高,企业管理队伍素质偏低,尤其是缺乏高技术人才。

第四是抵(质)押物缺乏、担保措施落实难。由于商业银行的政策刚性,授信担保对固定资产抵押、动产质押存在偏好,一般不愿接受企业的流动资产抵押和权利质押,即使接受也有很高的门槛,导致很大部分企业难以提供有效抵(质)押。尤其是科技型企业和新型服务业企业,以知识产权为主的无形资产占到较高比例,由于目前对知识产权质押、评估及交易的体系尚不健全,用知识产权进行质押贷款、转让或引资均受到影响,难以满足金融机构的放贷要求。同时企业通过担保机构寻求担保时,由于多数担保机构与银行要求相似,且贷款的期限较短,最长不超过一年,基本只对短期流动资金贷款,加剧了企业的融资难度。

从法律上,明确界定实体经济和实体经济的重要地位;从政策上,出台和调整鼓励发展实体经济、适度发展虚拟经济,抑制过度发展虚拟经济的政策;从社会舆论上,宣传和倡导发展实体经济、提倡全社会重视实体经济的社会氛围。具体的策略和措施为:

在政策上制定和调整为实体经济服务的制度和措施,强化服务意识,积极改革创新,在坚持稳中求进、推动金融服务实体经济、防范金融风险、深化金融改革、优化金融资源配置等方面开展卓有成效的工作;在建立和健全全社会信用体系,降杠杆补短板,加快健全地方金融监管体系,扎实开展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等方面大有作为;在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积极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强实体经济融资保障和普惠服务、持续扩大有效信贷投入,进一步提高直接融资比例等方面下功夫。

(1)加快金融的改革开放。中国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改革开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但金融的改革开放却严重地滞后,目前已经影响甚至拖累了整个经济的发展,必须加快金融的改革开放。围绕服务实体经济的改革开放主要是:一是加强监管,建设成熟高效的监管体系,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二是增加有效供应,提高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和水平;三是大力发展互联网金融。从增加有效供应的角度来说,一是主流金融体系内增加供给,适当增加信贷规模,二是引导和提高直接融资比例,三是加强民间资本和类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和效果,规范民间借贷,打击无资质从事借贷经营的行为。四是大力向国外金融开放市场,增加资金和服务的经营,拓展资金供给的增长。

一是要以宏观调控为抓手,充分发挥政府在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中的政策指导作用,确保资金流向实体经济的政策支持;二是要充分发挥好主流金融体系作用,支持战略新兴产业、“中国制造2025”、供给侧改革、创新型、创业型中小微企业发展,降低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等政策门槛。三是要提升财税支持和市场支持手段。加大对结构调整和供给侧改革企业的支持,完善和调整税收政策。主要是对市场资源配置机制调整完善,对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担保难的问题,运用财税政策,通过增加担保机构数量、增加担保额度、建立再担保体系,实行政府风险补偿基金制度等措施,扩大对中小微企业担保范围与担保能力,合理分担银行信贷风险,以增强实体企业融资能力;四是要建立和完善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发展考核评价政策,以资金投向与效益为导向,对主流金融机构服务实体经济进行综合考核评价,严格奖惩制度;五是要政府要制定帮助和支持企业的政策,加强中小微企业的统筹发展,在企业素质提高、人员培训培养、财政资助、金融监管、税收优惠、公共服务等全方位为企业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更多吸引金融资源服务实体经济。

政府要鼓励和引导主流金融加大创新力度,不仅要在理念、产品、服务等方面通过创新服务实体经济,而且要搭建“银企担”融资服务平台,解决金融机构与企业信息不对称问题,由政府组织定期不定期召开中小企业融资项目对接交流会,以宏观调控供给侧改革政策和金融服务产品为突破口,真正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

社会信用体系是现代市场经济制度基石,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直接影响着我国未来经济是否能够健康、有序的发展,也是防范金融风险和深化金融改革的需要。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涉及到很多方面,其主要目标是建成覆盖全社会的征信体系,完善信用监管体制和信用服务市场体系,构建信用奖惩机制,全面推进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全面提升诚信意识,改善社会发展信用环境,有效规范经济社会秩序。要发挥政府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中的积极作用,逐步实现地区、行业、部门、企业、个人信用信息互联网与共享应用;建设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数据库,支持全社会特别是金融部门开展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查询和使用。

2.金融体系特别是银行层面

金融体系包含众多板块,有银行、证券、保险、基金等等。要进一步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水平,金融体系特别是银行还需练好内功,既要完善内部机制,理清不同市场的角色分工,又要确立合理的监管模式,维护市场活力。同时要加强对实体经济的行业和企业研究,认真分析和判断现状和趋势。只有熟悉和了解行业和企业,才能更好地为其服务,防风险于未然。

金融体系特别是银行要主动围绕中央和地方的经济发展战略,明确自身在各经济领域的发展战略,推动实体经济结构调整、转型升级。银行对于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领域,如战略性新兴产业、农村振兴战略、小微企业信贷等等,以客户所处的行业特点、市场特点、风险特点,确定合理的利率和准入门槛,以客户需求为导向,创新产品与服务,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质量和水平。而对于属于国家供给侧改革需要和淘汰落后产能需要的领域,应根据风险状态做出审慎调整和战略性退出,防控风险的发生。

(3)加强金融体系内各业态的协调和联动,切实为实体经济提供服务。

(4)加强信贷结构优化,保持信贷规模适度增长。

与此同时,银行要根据国家产业政策的调整和优化,加大信贷投放力度,持续加大对制造业和服务业的信贷投放总量。通过贷款重组、资产证券化方式盘活信贷存量资源,扩大信贷投放空间。推进银企对接常态化,着力保障重点地区、重点产业、重点项目、重点企业的信贷需要。

1.不断提高企业素质,确保企业行稳致远

其次企业自身要加强建设和规范管理,一是要建章立制,抓好基础管理,“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二是要制定符合国家战略的发展路径,重视战略的选择,是企业适应市场、符合国家政策、对接良好机遇的基本要求,不能“脚踩西瓜皮,滑到哪是哪”,要借鉴国内外中小企业成功的策略和方法,将产品做专做精,将企业做优做强,注重品牌化运作,重视产品质量,打造自己的品牌,灵活运用好互联网、电子商务走向国际市场,谋求新的发展道路。

2. 完善公司治理结构,防控好风险

中小微企业大多资源存量小,抗风险能力弱,一旦发展战略选择失误、市场判断不准、产品不适销对路等,将对企业造成致命性的打击,甚至导致破产,所以一定要树立风险意识,防控好政策风险、市场风险、法律风险、流动性风险等风险,确保企业平衡运营。

一是要确保会计人员和会计机构的设立,完善会计制度,保证企业的会计核算体系合理建设,避免出现混乱的现象。二是要加强对企业的内控制度,在财务管理工作中,提高资金的使用率,加强对企业的实际财务状况进行分析,并建立“内部控制体系”。三是规范会计核算工作,提高会计的核算功能,健全帐簿报表体系,能够客观公正及时反映财务成果。四是努力降低核算成本,会计人员应该结合会计形势的实际情况对成本进行预测,充分考虑额外成本和实际价值的关系,建立成本核算制度,最大限度地降低成本。五是要加强收入和支出的管理,充分利用人力、物力、财力,将资金进行统一和核算和管理,要加强收支的管理,从而促使财务管理机制健全。

4.树立金融理念,学会融资和资本运作

结语

立足金融功能,实现由虚还实,真正落实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战略。是下一步我国金融改革和发展的方向。

1. 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中国金融与发展报告——管理结构性减速过程中的金融风险》,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年04月。

3. 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副秘书长杨农,《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再认识》,《中国金融》2012年第10期。

声明:本文为大皖金融频道特约评论员授权发布原创作品,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官方立场,如需刊登转载,请注明来源并注明作者,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李漠清

网友评论
相关推荐
百姓民生
人物专访
Copyright © 2018-2019 消费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号:皖ICP备18013124号-1  皖公安备:34011102000960号
邮编:230011 电话:0551~61865116,63685118 地址:中国·合肥市庐阳区 技术支持:合肥思讯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