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消费网
合肥 芜湖 蚌埠 阜阳 安庆 淮南 马鞍山 铜陵 宣城 池州 黄山 六安 宿州 淮北 滁州 亳州 巢湖 天长 明光
当前位置:首页 > 新南头条 >
凝聚集体智慧 开拓创新之路
“科技创新与高质量发展”理论研讨会侧记
2019-06-03 来源:安徽日报
   5月30日至31日,由安徽省委和求是杂志社共同主办的新时代改革发展论坛“科技创新与高质量发展”理论研讨会在合肥举行。张来武、潘建伟、洪银兴等多位专家学者进行了主旨演讲和大会发言,深刻论述科技创新与高质量发展的关系,并结合世界发展大势和安徽科技创新等实际,为安徽走出高质量发展新路贡献真知灼见。

  “安徽综合创新能力位于全国前列,近年来,我国各个被誉为‘国之重器’的创新,都深深打上了安徽烙印,研讨会选在安徽召开有特殊的重要意义。”求是杂志社总编辑陈扬勇开门见山地说,用科技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是贯彻新发展理念、破解当前经济发展突出矛盾的关键所在。他认为,高质量发展是创新成为第一动力的发展,科技创新是引领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驱动力,要发挥我国制度优势,加快完善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提升国家创新体系的整体效能,深刻理解把握“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的关系,使科技创新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能。“高质量发展需要从追求速度转变为追求质量,从规模扩大转向结构优化,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无论从哪个转变看,创新尤其是科技创新都是不可或缺的核心要素。”

  “对合肥来说,创新是最大的优势、最亮的品牌,尊重科学、尊重创新、尊重实干,也是这座城市最鲜明的特质。 ”省委常委、合肥市委书记宋国权在主旨演讲中说,这些年,合肥始终主动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以科技创新助推产业创新,坚定不移走科技与产业融合发展的创新之路,努力打造“创新高地、产业高地、开放高地、人才高地”。他认为,合肥科技创新的鲜明特色,就是基础研究领先、应用研发见长,通过聚焦“卡脖子”技术,敢于做“紧缺型”高端产业;通过做强“基础性”技术,全面改造提升传统制造业;通过布局“引领型”技术,积极抢占未来产业制高点。科技创新是一场没有终点的马拉松,推动高质量发展也是一场永无止境的耐力赛,未来合肥将坚持以创新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加快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之都。

  “未来学家告诉人们,信息社会已经走到成熟期,正在孕育着更新的社会,这个社会将不再以物质服务为主,而是以精神、梦想作为人类生活的主流,因此产业、产品设计不仅要围绕传统物质产品,更要围绕人们精神需求、文化产品以及情感发展需要。”中国软科学研究会理事长张来武说,当前实现高质量发展需要走出工业时代的思维,突破技术概念的局限,实现基于市场能力的创新,不仅要发展第一、第二、第三产业,也要发展第四、第五、第六产业。

  量子信息技术是世界科技的最前沿。 “真正实现高质量的以科技创新为主导的发展,不能只做基础研究,也不能只做线性应用,而是做全链条的研究。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常务副校长、中科院院士潘建伟说,我国在量子科技方面的实践,正是遵循了这样的思想。他表示,科技创新一定要进行全链条布局,这样才能在大规模产业化时,不至于被别人掐住脖子。与此同时,科技创新绝对不能只停留在实验室,应该在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取得突破后,结合技术验证和应用示范,有应用才有市场,有实践才有未来。

  “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不仅是当前积极应对保护主义的战略,也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方向。”南京大学原党委书记洪银兴表示,产业创新链的构建既要依靠大学和科研机构的科学发现,又要依靠企业所掌握的市场的需求,路径就是产学研协同创新。在主旨演讲中,洪银兴认为,创新核心技术或者说产业创新的构建,要坚守产业化市场导向和科技水平导向。“政府要引导集聚创新要素、支持基础研究,然后要形成产学研协同平台、孵化新技术,最后推动高新技术的产业化。 ”

  专家学者的主旨演讲和大会发言,为我省科技创新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思路,赢得了现场与会者阵阵掌声。求是杂志社副总编辑张宇说,这次研讨会上,很多院士和专家学者从广阔的视野、深刻的学识、丰富的经验出发,对“科技创新与高质量发展”的主题进行了充分的讨论,提出了很多独创性见解,对于进一步在理论和实践上推进科技创新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研讨会期间,与会专家学者还先后参观了省创新馆、中国声谷以及合肥科学岛的全超导托卡马克、稳态强磁场等大科学装置,实地考察了合肥科技创新成果。(记者 桂运安)

责任编辑:徐涵

网友评论
相关推荐
百姓民生
人物专访
Copyright © 2018-2019 消费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号:皖ICP备18013124号-1  皖公安备:34011102000960号
邮编:230011 电话:0551~61865116,63685118 地址:中国·合肥市庐阳区 技术支持:合肥思讯网络